上期介绍了民国时期洛阳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本期开始介绍民国时期与洛阳有关的北洋风云人物及西工兵营的来历。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洛阳人一直把“西宫”误读为“西工”。实际上,无论是民国初期袁世凯修建的兵营,还是后来的金谷园车站,以及新中国建立后洛阳的政府机构建设,都是在洛阳老城西边的上阳宫遗址上,更确切地说是隋唐城宫殿的遗址上。因此,“西宫”本意并非“西工地”。
民国初期的老洛阳县城不过三四万人,即使是1948年洛阳解放时,城里也不过六七万人。后来,洛阳大建设时期来了不少外地人,加上当时的人既缺少文化,又不懂历史,对此了解甚少。说起“西工”,更让人能联想到的是西工兵营。
袁世凯修建了西工兵营,吴佩孚扩建了西工兵营。这些民国初期的风云人物到底想在洛阳干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拉开序幕。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千年君主制度就此瓦解。
清政府垮台后,当时能够左右中国未来发展的有三股势力:一是武昌的革命军,二是南京孙中山的革命党,三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在这三股势力中,武汉的革命军有革命之实力,但缺乏革命之目标和领袖人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同盟会有革命之目标,但缺乏革命之实力。以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的民国政府,既没有军队,也缺乏资金(大总统宣誓就职时,国库只有银元10枚),除了声望之外,并无真正的实力。2月13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一、袁世凯兴建洛阳兵营
1912年3月10日下午3时,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仪式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务部公署举行。与会者百余人,“内有洋服者,有中服者,有有辫者,有无辫者,有红衣之喇嘛,有新剃之光头,五光十色,不一而足”。英国公使朱尔典亲临观礼。袁世凯身着军服,佩长剑,面南正立宣读誓词。蔡元培代表参议院接受誓文,并代表孙中山致祝词。
从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到1928年东北易帜,北洋政府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了32年。然而,北洋政府统治期只有17年,即从1912年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覆灭。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分裂成四大派系:直系冯国璋、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和晋系阎锡山。北洋军阀以及北洋政府的覆灭完全是内讧的结果。这里我们只介绍与洛阳有关的几位北洋人物,如袁世凯、吴佩孚等。
袁世凯在推进民主政体的过程中产生了走回头路、复辟帝制的念头。为了实现称帝的目的,他深知一个道理:得中原者得天下。于是,他选定洛阳作为屯兵之地,在此修建新式兵营,训练新式陆军。他委派官员到洛阳勘察地形、规划选址,决定在东起五门屯、西至灵官庙、南抵下池、北到金谷园的区域内修建兵营。从1914年开始,建窑烧砖,并招集石家庄等地的建筑商来洛阳,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共耗资170万银两,西工兵营初具规模。营房全部为砖木结构,木料是从东北运来的红松。由于该工程位于当时的洛阳城西的隋唐上阳宫殿遗址上,所以人们称其为“西宫地”,又叫“西工地”。
袁世凯还决定在巩县(今巩义市)建造兵工厂,制造武器,加强军事实力。让他没想到的是,整个工程竣工不久,他便倒台身亡。
(摘自《洛阳这百年》 紫城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