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绍了洛阳古代碑刻墓志的情况,本期介绍收藏家李根源与洛阳碑刻墓志的渊源。
四、李根源与“曲石精庐”
民国时期,在收藏洛阳墓志的人物中,有三位人物我们不能不进行特别介绍,他们是李根源、于右任和张钫。
李根源(1879—1965),生于云南腾冲,集政治家、军事家、作家于一身。他19岁考取秀才,1904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进入东京振武学校,1905年在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
李根源是朱德的恩师。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家乡云南创办了一所军事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自任监督(校长)。四川青年朱德闻讯后,怀着满腔革命热情,长途跋涉来到滇南的蒙自校部投考。李根源破例让朱德进了云南讲武堂。
在学校里,朱德与李根源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李根源后来长期在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后来,李根源受朱德之邀到北京养老,1953年后任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委员。1965年7月6日,李根源先生病逝北京,朱德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会。
李根源虽然是行伍出身,但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一生爱好金石碑刻。1925年农历正月,李根源从天津到开封,在开封旅居两个多月。其间,他编写了《河南图书馆藏石目》,由此引发了对洛阳墓志文物的特殊爱好。
1922年,洛阳出土了唐右卫大将军《泉男生墓志》。书写这块墓志的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之子欧阳通,时人称他“小欧阳”。1922年11月,这块墓志在洛阳城东北岭头村出土,为陶北溟所得,后来转卖给了日本人。当这个日本人装车准备运走时,被省长张凤台出资千元截回运到了开封。如今这块墓志藏于河南省博物院。李根源在整理的时候不断地观摩墓志,临摹书法。
李根源与张钫为金兰契交。千唐志斋专贮名人书画石刻的第15号窑洞里,镶嵌有李根源书赠张钫的一副对联:“大翼垂天九万里,长松拔地三千年。”此联应是1931年前后张钫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时获赠的。
李根源对洛阳墓志的爱好使他时时向往洛阳。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侵占上海,国民党政府宣布临时迁都洛阳。4月在洛阳召开“国难会议”,李根源应邀来洛参会,其间再次游览龙门,并到偃师等地查看新发现的袁安碑。他曾以两千银元购得93块石刻,与当时的军政部次长、云滇人杨杰商量,租赁了一个车皮,将这93块唐代墓志运回江苏苏州,在苏州城建了一个“曲石精庐藏九十三唐志室”,算是一个小的唐志馆,简称“曲石精庐”。
“曲石精庐”室额由著名学者章太炎书写。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迫近苏州。李根源连夜将这些唐志装船,运至山中,使这些唐志得以保存。
解放初,李根源将所藏的书画与金石文物,包括这些唐志,全部捐给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并且将沉入池中的唐志全部运回苏州城。1956年前后,由于苏南的文管会与苏北的文管会合并为江苏省文管会,会址设在南京,李根源又将这批唐志从苏州运到南京,保存于南京博物院,其中有些墓志被调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摘自《洛阳这百年》 紫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