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隋代“国家粮仓”回洛仓的具体位置在哪儿?规模到底有多大?近年来,考古界为解答这些问题而苦苦探索着。昨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随着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回洛仓的面貌终于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回洛仓始建于隋大业年间,是隋炀帝在洛阳周边设置的“国家粮仓”,其主要功能是为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吕劲松介绍,近年来,我市对回洛仓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一直进行着。2012年年初,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了对回洛仓的新一轮考古发掘。
通过这次发掘,考古人员断定回洛仓城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外东北部,即今瀍河回族区瀍河回族乡小李村、马坡村以西,目前的310国道从中横穿而过。遗址所在地属于邙山南麓的缓坡带,周围地势平坦开阔,不易积水,现为耕地。
关于回洛仓的规模,考古人员判断,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仓城城墙厚约3米,内部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等部分组成。仓城内,一个个大型仓窖成组分布,整齐排列。目前,考古人员共探出仓窖220座。据推算,整个仓城仓窖大致有710座,是目前已知隋唐时期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关于仓窖的大小和形制,考古人员也有了较清晰的判断。与含嘉仓不同的是,回洛仓内各个仓窖的大小基本一致,窖口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规模巨大。考古人员判断,每个仓窖储存的粮食在50万斤左右。依此推断,整个仓城的储粮总数可达3.55亿斤。
吕劲松说,此次对回洛仓的发掘,对研究隋代洛阳城的兴建、仓储情况及我国储粮史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下一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