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本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寻找最地道洛阳话发音人”活动圆满结束。原洛阳师专校长、著名学者叶鹏教授特发来此文,析述洛阳方言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纽带作用,读来令人更识洛阳话,更念故乡情。在此刊出,以飨读者。
《洛阳晚报》等单位,联合主办“寻找最地道洛阳话发音人”的活动,追寻叩问,几度展示表演,一路欢语笑声。洛阳话的追寻整理,唤起了人们对洛阳的文化记忆,激起了大家对古城的乡思乡情,备受社会关注。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交际交流的工具。《管子》曰:“无翼而飞者,声也。”语言在交流交际中,发挥着魅力无穷的伟力。每个人的母语,多是当地的方言,从牙牙学语,蹒跚起步,到迈入社会,奋发向前,方言给人以智慧和自信。乡音难改,陪伴终生。
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交流的扩展,地域的封闭格局被打破,方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逐步消失,语言在交流中日渐趋同。方言萎缩,是必然趋势。
母语方言,亲情眷眷,人们总是带着无限惋惜的感情,面对方言的失落。方言记录着时代沿革和社会风情,让人恋念,美国一名语言学家曾说:“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因为,这是昔日文化的消隐和失落。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千年帝都;古代洛阳,迎来送去,是一座移民城市。洛阳话自然成为华夏儿女普遍认同的交流语言,洛阳话也必然接受外来语言的影响。因此,洛阳话的原创精神,综合性质,兼容气度和实践品格,对周边的语言必然产生凝聚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洛阳话曾是古代的普通话。
我们追寻洛阳方言,不是对推广普通话的干扰,而是为了唤起蕴含在方言中的山光水色、历史积淀、民俗民风、审美情趣等文化记忆,唤起对故乡洛阳的钟爱和奉献。
深厚缤纷的文化传统,是洛阳最根本的城市品格,河洛地区创造的文化现象和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也反映在洛阳的方言之中。
作为外乡人,我曾不解,洛阳方言中何以把权势显赫、左右事件过程、摆布他人命运的形容为“jiàsì”。直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被发现我始明白,原来,“jiàsì”乃是“驾四”的谐音。“驾四”,当朝权贵,拥有巨大的权力。在洛阳民间口语中,其隐含的竟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礼仪文化。“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洛阳方言中的皇城风情和民俗文化,一方山水,气象万千,有待悉心体察和认真解读。
追寻洛阳话,必将引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乡音最能牵惹乡思乡念,乡音最能激发乡情乡恋。王维说得有趣,他在巴蜀作客时,“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耳旁听到的是异乡的语言,而异地莺啼竟引起他对乡音的联想。
儿时听闻,全系乡音,永世难忘!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悠悠岁月,人事全非,“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唯有亲昵永驻的乡音,勾魂摄魄,令人难忘:“乡音未改鬓毛衰”!乡音未改!母语方言,是母亲的乳汁,是亲娘的怀抱,温暖永存,怀念永存,知遇永丰,感恩永存!乡音跨越一切时空的阻隔,令人心心相印,难舍难分,虔诚挚爱,奉献由衷。
放眼全国,近年来,不少城市都在进行方言的搜集、整理、展示和研究,北京、杭州、大连、长沙,都已取得丰硕成果。北京市语委还将联合相关部门,在2015年前,建成“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展出“语言资料有声数据库”,向游人亮出“北京语言文化电子地图”。方言研究,将进入城市的旅游文化市场。
榜样在前,我期待,洛阳以这次“寻找最地道洛阳话发音人”活动为起点,有关部门必将把对洛阳话的追寻和研究,推向新的平台,取得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