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假离婚、假欠债、阴阳合同……伴随着“国五条”细则中“二手房交易征收差额20%个税”政策的出台,网上疯传各种“避税攻略”。记者采访“晚报律师帮帮团”的成员和相关部门后发现:这些“绝招”在现实中难以奏效。(见本报昨日A14版报道)
个人售房按交易差额征收20%个税的新政,本意自然是好的:提高炒房成本,遏制房地产投机。可是,民众显然没有认同这一政策的预期效果,没有等待房价被抑制后再出手,而是在政策落地之前使得交易井喷,甚至弄出了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避税攻略”。
想通过假官司把房子“赔”给对方,可能要花更多钱;通过假合同达到少缴税的目的,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还有假赠予、假离婚,也都可能落得个省不了钱又堵心的下场。只能让人“图个乐”的“避税绝招”,其实挺让人心酸。
公众最担心的,是新政在打击投机者的同时伤及刚需购房者,新增的税费被转嫁到这些购房者头上,从而间接推升房价。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住建部已表态:“将交易所得税转嫁给购房者的行为严重违规,国家将出台保护购房者利益的措施。”问题是,税负究竟由谁来承担,看的是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看的是买卖双方谁更强势。
在新增土地的供应、保障房的建设跟不上住房需求的现实语境下,为调控楼市而增加的任何税费,都很可能会被转嫁到购房者身上。卖房者一句话:“不负担税,我卖给别人!”购房者有多少底气讨价还价?
因此,真正害怕售房个税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各种“避税攻略”的“作者”,恐怕还是广大购房者。
其实,所谓的“转嫁交易税”,如何转嫁,是买卖双方市场博弈的结果。即使住建部出台了保护购房者利益的措施,恐怕也不会让房主乖乖让出本可到手的利益。
“避税攻略”热传,无非说明相比不少炒房者,想买房的老百姓没有用不完的避税资源,只能想些“下策”。“避税攻略”热传,应促使政策制定者思考,打击的靶心是否跑偏了?
解决问题,不妨多听民众的意见。只把目光盯在多收税、多收费上,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