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给语文老师很大空间,但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所谓的“个性”变了味,并没有真正打造出一个高效语文课堂,反而使一些教学更加无效。
一、语文教学走入误区的表现
1.对语文学科定位模糊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并不是指课文所反映的人文内容,而是指语文本身的人文本质。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追求课堂新意的同时,把现实语文教学的人文理解为对课文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场景的把握。这样,语文课几乎成了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例如,有的教师在上《看云识天气》这节课时,花了很长时间讲解与“云和天气”相关的知识,这节课就变成了用现代媒体介绍气象变化知识的地理课,并不是语文课,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移位、语文教学目标的模糊,使这篇课文的教学错位了。
2.对语文能力训练忽视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听说训练, 大多数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差,在课堂上不能深刻理解教师或同学的话,有时会曲解教师的要求,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这些情况往往不能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学生也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指导, 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被忽略,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读,学生读的能力得不到或很少得到提高。有的学生初中毕业了, 说起朗读时不知道怎样抑扬顿挫, 读起文章来十分艰难。
二、如何走出语文教学误区
1.语文教学应注重实效性
语文课应当践行“授人以渔”,语文课不能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训练课。语文课即使要从“大语文教学”的视角出发,也应该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质的因素存在。一节语文课上下来,至少应该浓缩出一些“干货”,实实在在地“授人以渔”。即使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虚的东西,也是有迹可循的,也是可以存在于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的。
2.语文教学应注重创新
以个性化解读文本为例,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教师要解放思想,要能够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当然,教师浸润自己最原生态的阅读体验传输给学生,并以此启发学生,才是最具感染力的阅读。
总之,语文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断反思与进步是每一个教师永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