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理在震区快步跑过塌方区 |
|
“五年前的‘5·12’当晚,还是自由摄影人的@张晓理-老牛奔赴汶川灾区,用人性化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下地震废墟上的一个个家庭……时隔五年,任洛阳晚报摄影记者的他回访汶川,又遇‘4·20’芦山地震。还是在第一时间里,他驾车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震中,辗转采访,拍摄记录!”
在新浪微博上,一名网友的这段话,引来众多网友跟帖。
其实,被网友关注的@张晓理-老牛,真名就叫张晓理,他是本报图片总监、摄影部主任。
几经周折,抵达震中
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起,张晓理就和灾区有了不解的情缘。随后的5年时间,每一年,他都会来到四川,回访地震时在废墟上认识的几十个家庭,记录他们生活、工作的新变化。
雅安芦山地震时,正在四川进行汶川地震五周年回访的张晓理和他的同事们,立即驾车驶向震中方向,下午1点多就进入芦山县境内;在去往县城的路上,道路被山上震落的巨石挡住了去路,他们果断弃车徒步前行;几经周折,张晓理等人到达震中芦山县龙门乡。下午4点30分,他拍摄的第一组震中灾情图片通过新华社发向国内外。
此后的几天几夜里,他用镜头记录了震区的灾情、救援、群众安置、道路抢通等情况。截至24日晚,他在震区拍摄的17组57幅新闻图片通过新华社播发,成为发表图片最多的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在举起相机时,心里要有底线”
由于有着丰富的突发事件和灾难现场的采访经验,在这次的采访中,张晓理始终坚守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拍摄前,他不是先举起相机,而是及时给大家做思想疏通工作,“地震后72小时是黄金救援时间,咱们应该把时间让给救援人员,先进行生命救援,随后救灾物资肯定会及时送到。”道理并不难懂,无论是灾区同胞还是志愿者,大家都表示理解。
张晓理认为,在举起相机时,心里要有底线,那就是尊重活人、敬畏逝者。“拍摄太随意,发表太随意都是不合适的。我们应该尊重逝者和活着的家属,还要尊重读者。”张晓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