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碧云(左)和于利冬 |
|
核心提示
昨日上午,盼了7年的北京白血病患者聂碧云终于在洛阳见到了“亲人”——为她捐献造血干细胞、在洛阳工作的青年于利冬。2004年,于利冬在洛阳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队伍;2006年,他与聂碧云成功配型后毫不犹豫地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聂碧云年轻的生命,因此得以延续。
“谢谢您,给了我重生的机会”
昨日10时40分,市红十字会的会议室大门缓缓打开,聂碧云手捧鲜花站在门口,看到坐在凳子上的于利冬,她的眼睛红了。站稳后,她急忙将鲜花递给小伙子,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
于利冬腼腆地笑了,不停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谢谢您,给了我重生的机会。”坐定后,腼腆的女孩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我做梦都想见见自己的救命恩人,我有很多话想跟他说。可是当我推开会议室的门,见到了他,我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她流着泪说。
于利冬是一位在洛阳工作的吉林人。200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洛阳市红十字会动员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刚参加工作的他没多想,就填写了申请表,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成为当时我市500多位捐献者之一。
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善举,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
2006年,北京的聂碧云还是一名大学生,当得知自己被确诊为白血病时,她和家人觉得天要塌了。正在一家人焦急万分时,聂碧云和洛阳志愿者配型成功的消息传了过来。
但是,对方愿不愿意捐献?
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义无反顾
2006年的一天,正在外地出差的于利冬接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告诉他,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个白血病患者低分辨率配型成功,并询问他是否愿意进行高分辨率的检查。
自己捐献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于利冬虽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还是一口答应了下来。出差结束后,他立刻赶到市红十字会,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于利冬赶赴郑州。
一到郑州,于利冬就来到造血干细胞采集定点医院——省肿瘤医院,和医院签订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直到签完同意书,我都没有犹豫,始终觉得只要能救人,我就应该这么做。到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当天,看到那么多的仪器,我心里还真有点儿害怕。”于利冬回忆说。
不过,想到自己小小的奉献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于利冬平复了心情,义无反顾地跟着医务人员走进了造血干细胞采集间。几天后,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程序。
谢谢救命恩人,是她最大的心愿
于利冬的善举,改变了聂碧云的一生。
聂碧云说:“得知自己得了这种病,一时间真的难以接受。”正当一家人一筹莫展时,医生送来了一张初配成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名单。
这让一家人瞬间看到了希望。表格上共有12位志愿者,在医生的建议下,工作人员从最年轻、身体状态最好的志愿者开始,逐一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捐献。
没想到,聂碧云和她妈妈当天就接到了市红十字会传来的好消息——洛阳的于利冬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市红十字会将尽快安排于利冬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程序。
手术很顺利,聂碧云逐渐康复。她一直有个心愿,想见见那位让她重获新生的恩人,由于她还在恢复中,而且在造血干细胞捐赠的第一年内,捐献者和被捐献者是不能见面的,所以他们没能很快见面。
“和帮助我的人见个面,是我最大的心愿,因为于利冬的工作很忙,经常出差,所以一直拖到今天才见面。不管怎么说,总算完成了我的心愿。”聂碧云含着眼泪说。
创造生命的奇迹,我们可以做很多
目前,像聂碧云这样能配型成功并康复的白血病患者,还只是少数。市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我国现在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百万余人,仅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4万人,其中少年儿童占50%以上。由于现在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女,很难在与其有亲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中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所以只能依靠社会的爱心人士为其捐献。
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郑瑞生表示,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自2003年启动以来,目前已入库的造血干细胞有3783例,其中,配型成功的有12例。“虽然非血缘关系配型相同的概率仅为四百分之一到一万分之一,只要有足够多的志愿者,患者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的机会就会增加,生存的希望也就更大。”郑瑞生说。
如果您也想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可以拨打63930639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