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每天用心和孩子说每一句话
父母说话的水平直接影响亲子沟通效果,进而影响家教质量。以前孩子不接受我,跟我对着干,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不会说话所致。
我接受过去的教训后,每次和孩子说话时,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没有准备充分不谈,感觉自己心境不佳时不谈。凡是比较关键的话,我都要反复演练,避免生硬、牵强。我体会到,只要心里装着孩子,只要肯花心思,就能找到适合孩子且孩子乐于接受的语言。
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下面四个方面举例说明。
①善于和孩子共情
以前,由于我不懂得同感共情,给孩子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我也吃了不少苦头。
通过学习、思考、练习,我学会了接纳儿子的所有情绪,认同儿子的任何感受。我在语言艺术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以前,我和孩子说话,总是企图纠正孩子,因而不断否定孩子的观点,总是说“你讲得不对”“不是这样”“你说的没有道理”“不要再辩解了,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呢!”现在,我习惯这样说:“是的”“是这样”“有道理”“你这样想完全在情理之中”“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当孩子情绪被接受、感受被认同时,他会从内心感激父母,从而把父母当成知己。孩子和父母关系融洽了,从心里接受父母、认同父母了,父母的观念孩子就会接受。反之,孩子不认可父母,父母的建议再有道理,孩子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②以第一人称为切入点
把“你听明白了吗”变成“孩子,我说明白了吗”。
把“你听懂了没有”变成“儿子,这件事我表达清楚了没有”。把说话焦点引到自己身上,即便哪句话孩子没听明白,不是孩子的责任,是父母没有表达明白,这样孩子就不会产生对立情绪。
③不对孩子说教
我和孩子交流,不再说:“不好好学习,将来肯定是扫大街的料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当年怎样吃苦耐劳,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少年时代吃不饱、穿不暖,基本生存条件都没有保证,你们现在多么幸福?再不努力真说不过去”之类的说教,孩子没有那份经历,没有那份体验,就不会产生共鸣。说教不是教育,只能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以前,我不止一次对儿子说:“我上学的时候,每星期你奶奶给我烙一口袋玉米面饼,我一顿能吃三个黄金饼。由于没有蔬菜,开水也不能满足供应,长期下去经常便秘,我患上了陈旧性肛裂,每次大便总带血。”我满以为这样的经历能感动孩子,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孩子说了一句令我非常尴尬的话:“爸又开始忆苦思甜了,你这话都说了几十遍了。”
④变谴责为提示
把“你天天丢三落四,洗完澡总不知道关浴霸,没有一点儿节俭意识”变成“儿子,浴霸还开着呢”。
把“警告过你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用水冲,你就不长一点记性”变成“宝贝,厕所还没有冲呢”。
把“嘴皮都磨破了,这几天有雷阵雨,你还是忘带雨伞,自己的事总让大人操心”变成“孩子,雨伞”。
提示比谴责高明得多,因为我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受到尊重的时候,展现出来的都是美好的一面。
5.每天和老师交流一次
在我孩子上过的几所学校里,我是往学校跑得最勤、和老师接触得最多的家长,也是从内心深处尊师重教的家长。尤其是儿子出现问题,我关闭了厂子,成为全职陪读父亲后,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去学校更方便,我干脆在学校隔壁租了房子。
重点学校的老师,都取得过一定成就,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诚心向老师们学习,可以说是积累教育智慧、提高家教水平的捷径。
每天坚持和老师交流,着实让我受益匪浅。我对教育规律有了一定理解,与老师们的感情也加深了。老师们对孩子的信心在增长,孩子的成长也逐渐进入了健康有序的轨道。
有人说,贾老师,你的“五个一”工程,做起来需要有相当大毅力,不然很难坚持。其实,很多事情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变成了自觉行动,就像每天洗脸刷牙一样,并不需要有多大毅力。
(摘自《改变孩子 先改变自己》 贾容韬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