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最近被列为“国保”的22处文物古迹中,古墓葬占了4处。
如果说,东汉帝陵、魏明帝高平陵和程颐程颢墓被列为“国保”与他们的身份相匹配的话,那后晋显陵的主人石敬瑭,这个背负了千古骂名的帝王,他的陵墓也能成为“国保”?
9日,我们前往宜阳,实地探访这位“儿皇帝”的归宿。
实地探访:
黄土无辜伴“儿皇”
虽然已入夏季,但显陵并未如想象中的葱茏。
显陵周围没有树,墓冢上的杂草和小灌木也不茂盛,墓冢只有近20米高。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霍小峰介绍,显陵墓底周长有100米,墓冢前原有石碑一通,是清雍正二年所立,上书“晋高祖墓冢”五个大字,另有石人、石兽9对及两根六棱形石望柱,但近些年由于不断淤积(显陵前地势较低),这些东西都被泥沙埋在了地下。
“根据推测,显陵神道宽约25米,长约300米,被埋在5米左右的地下。”霍小峰说,前两年他还看到过露出地面的石望柱,并曾在填埋盗洞时进过显陵,见到了两扇大石门。
霍小峰说,石敬瑭落下了几世的骂名,却只当了六七年皇帝,死时也非常窝囊,是在群臣造反、契丹主子不断责问的情况下忧愤而死的。宜阳当地流传一种说法,说石敬瑭死时天气很热,尸体无法久存,只得临时葬在了这里。
但据史料记载,石敬瑭去世时是在邺城(现河北省临漳县)宫中的保昌殿,且当时他已把开封作为国都,怎么葬在了这里,还真是一个谜。
历史价值:
既是反面教材,又具研究价值
霍小峰说,虽然石敬瑭这个皇帝名声不好,但其陵墓作为历史文物具有保存价值。
第一,石敬瑭的陵墓可作为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反面教材。他在当“儿皇帝”之前,能够任用贤能、实行廉政。当上皇帝之后他却骄奢淫逸,重用奸佞,滥用酷刑,弄得众叛亲离、身败名裂。这些对我们当今社会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第二,后晋显陵具有研究价值。我国历代帝陵或凿山为陵或平地起陵,大都地势平坦开阔、气势磅礴。而后晋显陵位于一条冲积沟的北沿,地势低洼,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是研究历代帝陵的又一新资料。
第三,后晋显陵的相关遗存大都被埋藏在地下,保存较为完好,未来具有极高的发掘、研究价值。
霍小峰透露,被列为“国保”后,显陵的文物保护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他们计划先给显陵垒起围墙,待条件成熟时再对其进行发掘、清理,使显陵的石刻等遗存重见天日,为人们了解五代史提供更多的实物佐证。
小贴士:从宜阳县城北中心花坛沿郑卢路向西,走大约2公里,过甘棠河桥,再折向北,沿宜新路(宜阳至新安)行12公里,便到了宜阳县盐镇乡石陵村。从村中穿过,向西走大约400米,就可看到一座孤零零的墓冢(如图)落寞地坐落在麦田中。这便是“儿皇帝”石敬瑭的归宿——后晋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