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菜一汤” (新华社发) |
|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随着中央和地方持续开展转变作风各项活动,公款吃喝之风初步得到遏制。但受拉关系、跑项目、要资金等利益驱动,“酒桌办事”依然大行其道,有的干部对中央规定“左顾右盼”,心态复杂。
▲▲▲“跑项目凭接待,要资金靠喝酒”
一些地方干部坦率表示,“跑项目凭接待,要资金靠喝酒”。“接待就是生产力”,话虽不好听,却是实在话。
【心态】 “联络”上级靠吃喝,招商引资也离不开吃喝。“乡镇书记天天喝,只是来人不同拨。”广西桂林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如今招商引资是硬任务,各地优惠政策相差无几,很大程度上是“感情招商”。喝一次是认识,两次成朋友,三次变亲戚,喝到第四次基本上就能签订项目合同了。
这名党委书记说,如今风声紧,吃喝明显少了。有群众问:书记,今天不吃饭,明天还吃不吃?“说实话,我心里没底。”
【专家声音】 “遏制公款吃喝和酒桌办事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认为,当下中国是“求人社会”,求人原因大体有三:资源少、有障碍、需关照。求人方式中,以氛围宽松、礼节得体、啥都能说、距离拉近的“酒桌办事”广受推崇,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大吃大喝是负担,没有吃喝有压力”
除了跑项目、要资金“必须吃喝”,一些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风气多年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惯性,吃喝既被当作工作方式,也被认为是感情交流渠道。“大吃大喝是负担,没有吃喝有压力。”
【心态】 广西一名县委书记说,以前整天都有人张罗吃饭喝酒,有时候确实感觉要不断请人和被人请,自己才有“存在感”。
桂林一名乡镇干部说,在官场上,饭局是衡量干部地位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天天有饭局,说明这个干部能量大、关系广,他往往会被领导评价为“能力强”,受重用。如果一个干部没有饭局,说明他没什么关系,往往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很难被领导看中提拔。
【专家声音】 “干部怕吃喝又怕没吃喝,背后是扭曲的价值观。”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说,有的干部和群众把公款吃喝当作摆谱、有面子的表现,实际上不是满足食欲,而是满足心理,深层次是文化因素,是积弊多年的潜规则。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
还有一些干部,对于“横向”“纵向”各种吃请乐此不疲,他们的“酒桌办事”,主要目的是“拉帮结派,跑要帽子”。“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
【心态】 “老实干部进步难,正常干部流动难,一线干部出头难。”江苏淮安一名乡镇干部说,基层干部压力大、责任重,但提拔机会很少,正常情况下很难纳入领导视野,所以有的人就想各种办法接近领导,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喝酒。
有的地方选人用人机制不够公开,公款吃喝歪风背后,是干部选拔的不正之风。有基层干部说,当前在干部选拔中,他感觉有的就是提拔了“酒肉朋友”,提拔了“小圈子”里的人。
【专家声音】 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刘献认为,吃饭喝酒成了沟通渠道,很多在公众场合不能说的话,在酒桌上都可以说,说了虽然不算数,但意思都已经到了。
▲▲▲“酒瓶子还连着印把子”
另有一些吃请,虽然未必用了公款,却同样浪费社会财富,侵蚀党风政风。“酒瓶子还连着印把子”,中间有一条权力寻租链条。
【心态】 “原来的审批变成核准,再变成备案,看起来放权了,但收费并没减少。”上海一家民营物流公司的董事长说,现在很多部门不是直接收费,而是服务外包。只要交了高额服务费,就能通过审核。
【专家声音】 这种“酒桌办事”,背后是正常办事流程阻塞,实际是行政权力滥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现在有一些中介专门替地方政府和企业跑项目、要经费,并从中间抽成,已形成灰色产业链。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也许很“合算”,但全社会成本呈几何级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