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会说话,你至少可以倾听。如果说语言是一种技巧,那么倾听就是一种态度。作为父母,不管你的学识、能力有多高或者多低,学会倾听,就抓住了和孩子沟通的关键。很多时候,倾听和理解比指导和批评更重要,也更有效。
《圣经》告诉我们:“要快乐地听,慢慢地说。”上帝赐给我们两个耳朵、一张嘴巴,其目的是让我们少说多听。现实中的很多家长由于不会倾听而吃尽了苦头,孩子向他们关闭了心扉,亲子关系也蒙上了阴影。
请看下面这对父子吧:
家长会上,王博挨了老师的批评,回家后爸爸找到王博。
“你让我丢尽了脸,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挨老师批评!你说说,你为啥和同学打架?”
“他借我书不还,还口出狂言!”
“你总是有理,难道老师冤枉你了?”
孩子嘟囔:“我、我……”
“不要再说了,打架总不是好事!”
孩子呜咽着:“是他先动手!”
“我只知道老师不会无故批评你!”
孩子委屈地流下了眼泪。
这位家长不会倾听,没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因此不再信任他,甚至还会怨恨他。
关于倾听,有一件事让我感受颇深。
一次,我和朋友刘峰在谈话,刘峰的儿子乐乐在旁边玩耍。乐乐一会儿玩自己叠的纸飞机,一会儿拿自己画的火车给爸爸看。刘峰几次对孩子说:“我和爷爷在说话呢,你自己去玩吧!”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乐乐越来越不开心。一会儿,乐乐哀求爸爸:“爸爸,我们谈谈心好吗?”看到孩子满脸沮丧,我知道孩子被冷落了,示意刘峰给孩子点儿时间。
刘峰走到孩子身边,蹲下身子,拉着孩子的手,饶有兴趣地听孩子说话,并不时地予以回应。孩子滔滔不绝地说了几分钟,欢天喜地到外面玩去了。刘峰是教育的行家,很善于跟孩子沟通。
孩子的要求多么简单,就要爸爸听自己说话;孩子的表达欲望又多么强烈,一旦表达受挫,就表现出沮丧、痛苦;欲望一经满足,马上就云开雾散。
一个好的倾听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对孩子的讲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孩子和你说话时,你要表现出浓厚兴趣,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像听领导讲话一样认真地听(事实上,哪个领导也没有孩子对你重要)。
第二,用肢体语言鼓励孩子。
倾听不单是忠实地当好听众,还要用动作和情感向孩子传达爱,鼓励孩子敞开心扉。比如,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对孩子点点头,对孩子竖大拇指,给孩子传递肯定的眼神等。
第三,为孩子喝彩。
当孩子说到精彩处时,父母可以激动,给孩子鼓掌、喝彩:“真没想到,你的经历这么有传奇色彩!”“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的儿子!”
与孩子说话一定要发自内心。牵强、生硬的语言非但打动不了孩子,还会起反作用,孩子会认为父母虚伪、做作。你说的是心里话,还是在敷衍孩子,孩子都能感觉出来,父母欺骗不了孩子。
第四,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哪怕孩子的话再幼稚、偏颇甚至荒谬,父母都要让孩子把话说完。不要随意打断孩子,不要否认孩子的体会,不要驳斥孩子的感觉,不要怀疑孩子的经历,不要否定孩子的愿望。
随意打断孩子说话,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没有被重视;反驳、否定孩子的话,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话表现出心不在焉,等于告诉孩子:“我对你说的话毫无兴趣,我根本不在乎你这个人。”
第五,承认并不代表同意。
在倾听过程中,父母首先要认可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学会倾听,还有以下好处:
1.让孩子多说话,等于有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经常鼓励孩子完整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就能和父母无障碍沟通,对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3.通过倾听满足了孩子的表达欲望,孩子会更加信任父母,无形中填平了代沟,父母和孩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家庭教育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摘自《改变孩子 先改变自己》 贾容韬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