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魂兮归来》封面 |
| 杨雨是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著名主讲人之一 |
|
核心提示
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将于明天10时30分在市新华书店举办新书《魂兮归来》签售会。昨日,在与本报记者畅谈文化时,她表示希望不同的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不同的自己。
1 央视《百家讲坛》
主讲人来洛阳,
与您近距离接触
男人们关心,什么样的女人,能被誉为“中国最美女教授”?
女人们关心,什么样的著作,能解开自己对屈原的疑惑?
学者们关心,什么样的学识,能获得业内专家的认可?
学生们关心,什么样的教授,能让学生想方设法蹭课?
这些疑问,或许能在明日的《魂兮归来》签售会上找到答案。
《魂兮归来》是杨雨根据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的。全书共分十五讲,详细讲述了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屈原的一生。
杨雨认为,屈原爱得执着、忧得深沉、恨得悲壮,并进一步提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懂女人”的男人、第一个“懂自己”的诗人、第一个懂美爱美的文人。她还诙谐地说,屈原是中国第一个“穿越”诗人。
书中类似的独特视角比比皆是,或为解读,或为启发。正如杨雨所说,希望读者能在书中“读懂过去,印证自己”。
2 连换三个专业,才女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说,杨雨的《魂兮归来》一唱三叹,波澜壮阔,那么她的经历也不遑多让。
杨雨是湖南长沙人,1992年被保送至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精通法语,曾获法国政府资助赴法国进修。随后读研,她免试直升该校哲学系,主修中国哲学。读博时,她专攻中国古代文学,33岁被评为教授,一时被传为佳话。
法语、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杨雨连换了三个专业。
“中国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多少还有点联系,可是从法语专业跨到中国哲学,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记者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选择,似乎在冥冥中自有指引,这种热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吧。”杨雨说,“中国的文化太吸引人了,我一脚踏进去就舍不得出来。我当时在法国的时候,有很深切的感受:法国人不想听我的法语有多标准,他们想听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
3 小心文化前进的速度,捷径有时反而是弯路
提及中国文化,杨雨说:“历史文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我们提供智慧和源泉;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裹足不前,深受其害。”
“更严重的是,人们用追求科技发展的速度,来衡量和推动思想文化,这是很危险的。人们常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那么思想的革命,更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几百年的苍茫沉浮,绝不会有成果。”杨雨说。
“如今的社会太浮躁,人们似乎都很着急,急着找捷径,但忽视了捷径有时反而是一条弯路。当他寻找捷径的时候,别人已踏上了征途;当他在路上千回百转的时候,别人已到达了终点;当他正欣喜若狂地认为自己终于完成旅行的时候,别人早已登上了另一个山头。结果,他的路最短,走的时间却最长。”杨雨对于思想文化的浮躁批判得毫不留情。
“人们对于历史文化有一个误区——无限推崇过去,将之奉于神坛之上。其实文化高度的意义,应该是超越前人。就体裁而言,或许我们永远不可能超越他的《离骚》;但就文学而言,这未必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从长远的史观来看,文化总是在进步的。何为标杆?标杆不是为达到的,而是为超越的。” 杨雨说。
4 作品完成后,就属于每个解读它的人
对于《魂兮归来》这本书,杨雨认为,作品已经完成,那么她的任务就结束了。这本书已经不再属于她自己,而属于每个解读它的人。
“一部作品,其实像一面镜子,不同的人去看,都能看到不同的‘光景’。好的作品,就是要让读者在这‘光景’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共鸣。我希望能写出这样的一部好作品。”杨雨说。
在杨雨的笔下,屈原执拗、挣扎——他低如草芥,却与大地一起仰望苍天;他细若碎溪,却在林泉之中清润万物。
杨雨认为,屈原之所以伟大,也正在于他的执拗和挣扎。英雄辈出的时代,是悲情可叹的时代。战争在消磨人性,暴力在诠释文化。战国时期的才学之士,罕有真正值得尊重的。国家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舞台,他们热爱舞台,却不甘心只在一块特定的幕布前表演。他们很愿意随时出售自身的才学,只要有人出得起价。他们渴望在战火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无不期冀着以自身之力倾覆天下,扭转乾坤。“周游列国”是那个时代的人特有的生存方式。
但是,屈原不一样。他始终是一个处于“热恋”中的男子——楚国是他的“情人”,他爱得专一、爱得深沉,他绝不像别人那样左顾右盼、朝秦暮楚。哪怕热恋的结果是失恋,他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到底,他会在“爱人”需要自己的时候为其鞠躬尽瘁。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