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制
闵敏 | |
核心提示
2010年4月,备受关注的“引黄入洛”工程正式开工。从那一刻起,不少洛阳人的心头都萦绕着这样一幅美景:滔滔黄河之水流向西工区红山办事处的金水河水库,一股泄流至涧河,再流入洛河、中州渠;另一股泄流经邙山渠流入瀍河,一座“北方水城”近在眼前……
3年过去了,“引黄入洛”似乎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了。“‘引黄入洛’是不是‘黄’了?”不少市民、网友甚至部分人大代表均发出了这样的疑问。23日,洛阳晚报记者深入孟津县常袋镇的施工一线进行探访。
盼!
黄河水将缓解未来我市用水需求
2010年4月,“引黄入洛”工程启动。该工程设计引水流量9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9.91万亩。工程沿途经孟津县小浪底、常袋、麻屯等3个镇。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风景如画的洛浦公园和蜿蜒曲折的新区水系为代表的景观水系。但从长远看,无论是城市生态用水还是生产生活用水,均隐藏着用水危机。
生态用水方面,依托穿城而过的伊、洛、瀍、涧4条河流,我市目前已建成景观水系120公里,形成水面900万平方米,蓄水量2300万立方米。按照现有水面面积和蓄水量计算,要保持水位,维持水体流动和水质良好,每天通过伊、洛、瀍、涧4条河进入市区的水量至少320万立方米,折合流量约为37立方米每秒,其中满足水体交换27立方米每秒,渗漏及蒸发10立方米每秒。
实际上,除七八月主汛期外,伊、洛河来水量不足30立方米每秒,有时甚至会断流。瀍河、涧河基本属于季节河流,汛期有水,非汛期基本无水。以洛浦公园水面和新区的水系为代表的河、渠争水问题已凸显,在水量分配、调度方面,已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如果不开辟新的补充水源,城区水系变为臭水沟不是没有可能。
在生产、生活用水方面,目前城区日供水能力约72万吨,实际供水量约40万吨。看似富余,但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富余的供水能力很快将趋于饱和。每日72万吨水,地下水占了60万吨,而市区地下水补给水源主要靠伊河、洛河和天然降水,随着河流上游用水量增加,通过河道进入城区的水量在逐年减少,地下水补给量自然也随之下降。若持续开采,会出现超采现象,采补失衡会形成地下漏斗,引起地陷、地裂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和社会问题。
所以,“引黄入洛”工程是破解上述问题的必然之举。 (下转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