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继远 70后,洛阳土生土长,现在深圳谋职,闲时鼓捣散文,常被误认为老年作者。 |
|
单位附近有个广场,是深圳的中心广场。晚上天气晴好的话,广场上会聚集很多人:摆地摊的,散步的,闲坐的,伴着《最炫民族风》跳“广场舞”的……这些景象,夜晚在国内所有城市的广场上差不多都能看到。可是,慢着,人群里分明有乐队合奏和歌手现场演唱的声音传来,是谁在歌唱?
我挤进去一看,真有乐队在里面。六七个人,都很年轻。设备齐全,架子鼓、电吉他、贝斯、键盘皆有。乐手兼歌手,唱的都是曾经流行的歌曲,《光辉岁月》《飞得更高》……音量开到了极致,震耳欲聋。乐队前面摆着吉他盒,接受人们的施舍,不过收到的钱也没多少。
有时,会有两三支乐队同来广场演唱。狭路相逢,就有些对擂的意味了。想把人吸引过去,单靠高音显然不行,得想些新花样。有个乐队就请来了一名拉二胡的老先生,与他们的摇滚乐器合奏《上海滩》《月亮代表我的心》。中西合璧,还蛮奏效的,但吉他盒里的钱似乎没增多少。
这些乐队当然不会只靠吉他盒里的钱生活。他们在广场上演唱,只为宣传和锻炼,为的是将来能到更好的地方去歌唱。他们的歌声有没有触动都市人寂寞的心弦,有没有人专为倾听他们的歌声而来,不得而知。但日复一日,他们已成为广场的一景。我每次路过,感觉广场有些冷清时,都会想:这些乐队今天怎么没来?
除了乐队,广场上也有几位单独开唱的歌手。印象较深的是一名女歌手,有段时间她几乎每晚都来,从《烛光里的妈妈》之类的老歌到时下网上流行的口水歌都能唱。她唱得很卖力,每晚能唱20多首。可惜围在她周边听她唱的人很少,她面前的纸盒子里的钱更少。
她还经常带个小孩,一手拿着话筒唱歌,一手牵着小孩儿。这种样子让人很不舒服,对小孩的影响肯定不好,而且她每晚唱那么多歌,完全成了没有感情的发声机器。我和朋友断定她是纯粹靠演唱谋生的,认为她年纪轻轻的,应该去找工作糊口。可能因为被乐队抢了听众,后来她从广场上消失了,听说又到其他地方演唱了。
也有歌者根本不在乎听众。我时常看到一名其貌不扬的歌者,来了就窝在一处灯光昏暗的树下,拿着话筒呜呜啦啦地“唱”,谁也听不清他“唱”的什么。他嗓子可能受过伤,在重新练习发声吧?好在他声音不大,音响声也不高,可能他也怕惊扰路人。
广场上的这些歌者,显然与电视上那些动辄煽情、催泪的歌者没法比,但谁能剥夺他们演唱的权利呢?来去匆匆的人们,很少会去关心他们,但这不影响他们用歌声表达情感或借演唱来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