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克孜尔尕哈烽燧就像两只并排站立的企鹅 |
|
核心提示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上,两个高高的夯土堆紧紧靠在一起,夯土堆自下而上逐层收缩,到顶部时有个小小的凸起,远远望去,像两只企鹅并排站着发呆……这是克孜尔尕哈烽燧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戈壁滩上的哨卡
见证丝路繁华
29日下午,我们探访了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西北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族语,翻译成汉语,克孜尔的意思是红色,尕哈的意思是哨卡,因此,克孜尔尕哈就是“红色哨卡”。
作为目前新疆境内保存最好、位置最靠西的古代烽燧,克孜尔尕哈烽燧也是我国境内唯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单体烽燧,被列入丝绸之路的22个申遗点之一。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哨卡,它见证了千年丝路曾有的繁华。
15时是新疆阳光最刺眼的一个时间段,走上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远处残留的克孜尔尕哈烽燧遗迹并没有显得很高大,倒是活像两只企鹅,十分可爱。
但在古代,可爱不是这里的代名词。烽燧又称烽火台,是汉、唐王朝时期边防报警的军事传讯设施。烽顶可放薪火传递紧急军情,晚间燃火为烽,白日燔烟为燧。烽燧往往与政治、军事中心的城堡、驿站、交通要隘联系在一起,形成网络。
据工作人员热合曼·阿姆提介绍,克孜尔尕哈烽燧残高13.5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5米,自下而上逐渐收缩,至顶残缺。我们走近发现,这里四周地势高低不平,北依山,东西丘陵起伏,南为逐渐倾斜的洪水冲积扇,地表遍布砾石。烽燧南侧由于剥蚀,呈现出一个自上而下的凹槽,北侧尚保存建筑坍塌后形成的土包,表面有不少小圆洞,里面应该是放置起加固作用的木条的。
热合曼·阿姆提介绍,克孜尔尕哈烽燧的构筑方式和库车其他许多古代土木建筑的一样,都是在夯土建筑的四周用围板夹之,然后层层夯筑,每层厚10厘米到20厘米不等,再夹以树杆、枝杈或纵或横排列,“就像现代建筑里的钢筋”。
但对于建筑风格相似,为何库车县遗存的30多座烽燧只有克孜尔尕哈比较完好的原因,他无法说得清楚。他说,按照史书记载,在唐显庆三年(658年)时,安西都护府被移到龟兹,唐王朝为了有效抵御突厥侵扰,在汉代修建的烽燧的基础上,对克孜尔尕哈等部分烽燧进行了修建,之后克孜尔尕哈烽燧便长久地屹立于此。
哨卡定格荒漠
留下凄美传说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哨卡,克孜尔尕哈烽燧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的目光。而它能长久地留在当地百姓的心里,是因为一个凄美的传说。
传说中,克孜尔尕哈的烽火台是古代一个国王建造的高塔。这个国王有个漂亮的女儿,但她一出生,就有个预言家说她会死于大地上的毒蝎。担心失去爱女的国王急忙下命令,将公主搬出宫殿,远离有花草、树木等毒蝎容易滋生的地方,于是,工人就在通往克孜尔尕哈千佛洞的盐水沟的大路边修建了一座高塔,让公主天天住在里面。然而日久天长,国王夫妇思女心切,派人给公主送去苹果等食物。没想到,公主刚咬了一口苹果,毒蝎居然从苹果核里钻了出来将公主咬伤,公主随即中毒不治身亡,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个高塔里。
也因此,克孜尔尕哈在当地还有“姑娘留下”之意,暗含当地百姓对公主的同情和留恋。
虽然克孜尔尕哈烽燧如今不太起眼,但它是收藏家关注的对象。工作人员告诉我们,1994年,国家邮电部曾发行小型张邮票一枚,邮票图案采用的是克孜尔尕哈烽燧烽火台的图案,却将名字写成“克孜尔烽燧”,这张错版邮票也因此非常具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