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人档案:沈会芝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结果好与坏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沟通——接纳——再沟通——再接纳=畅通;第二种:沟通——拒绝——再沟通——再拒绝=无法沟通 大家都想达到第一种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
|
担忧孩子学习问题
8月31日上午9:30,讲座刚开始,沈会芝在现场作了一个小调查,她问家长:“快开学了,现在最让你担忧的问题是什么?”
一个妈妈说:“放了两个月的暑假,我现在最担心孩子开学后能不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一个爸爸说:“孩子该上初三了,我压力很大,担忧他考不上好的高中怎么办?”
…………
孩子的学习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家长有错吗?没有。但是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却是:“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了,他们爱我就多一些;学习成绩差了,他们爱我就少一些。”
孩子的说法让家长感到很委屈,要知道,无论孩子成绩好坏,父母都是深爱自己孩子的。
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就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对孩子没有爱的表达,更多的是教导和命令,这种不恰当的沟通,让孩子对来自父母的爱的信息不理解、不接收。
言教不如身教
沈会芝说,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须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做孩子人生的榜样,赢得孩子的尊重;二是要会爱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是自己成长路上最温暖的依靠。
沈会芝讲了关于自己的故事。她的儿子上小学时,成绩非常好,但上初中后,由于跟几个贪玩的孩子交了朋友,成绩急剧下降。为了管好儿子,沈会芝没少给孩子讲道理、立规矩,可是效果并不好。
后来,她决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孩子,没想到她勤奋看书、努力考证的拼劲感动了儿子。为此儿子写了一篇作文,讲述了自己的感受:跟贪玩的孩子玩,是因为对他们的世界很好奇;后来又爱上学习是受了妈妈的影响……
无心插柳柳成荫,身教胜过言教的理论再次被证实是正确的。
有句话这样说,父母不爱孩子叫冷漠,但父母不会爱孩子叫虐待。事实上,很多父母是在打着爱的旗号虐待孩子。
做善于沟通的父母
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但是很多父母和孩子进行沟通时,存以下三种误区。
第一种:当沟通的主导者。父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孩子什么都不懂,牢牢抓住沟通的主动权,不管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得听。
第二种:树大自然直,等孩子长大后再沟通。其实,在孩子没出生时沟通就已经开始了。如果父母能对孩子的各种情绪做出快速反应,就会减少孩子的焦虑,让孩子感觉父母是温暖的、安全的、可信赖的,长大后孩子对外界也是信赖的。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建立信任感,长大后再沟通是缺乏情感基础的。
第三种:生活交流多于精神交流。对孩子生活上低要求,学习上高标准,殊不知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