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静的和巷 寇玺 摄 |
|
和巷是老城区东南隅的一条街名,全称人和巷,是根据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命名的。
人和者,得人心也。老洛阳人说话求简,遂习惯以和巷呼之。和巷是“丁”字形街道,东接南大街,西有文峰古塔,南临城墙,北望文庙,处于洛阳城内中心区域。
叫和巷也好,和者顺也,谐也,不刚不柔也。平也,言息争而归于和平也;温也,言气候之温和也。和字,其声上扬,属阳平;其形为人食菽禾,以壮其身;其意蕴含渊深,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字。街名取得好,人人呼大家唤,明其理,可以净化头脑,规范行为,善莫大焉。
人和巷的名称一直沿用到1927年,冯玉祥的军队进驻洛阳后,将人和巷分为中和巷(长165米)、西和巷(长190米)、东和巷(长350米)三条巷子,并且开始使用门牌。
人和巷被改名后,过去每家大门上钉的木牌“×寓”,被换成了搪瓷蓝底白字的门牌,非常新颖、醒目。
过去,165米长的中和巷有二十几户人家,巷口有栅栏门,傍晚一关,活脱脱一个大院落。邻里之间经常这么说笑:“加了墙咱们是两家,拆了墙就是一家人。”热乎乎的话着实温暖人心。
大家长年相处,彼此了解。谁家有来客进巷问路,只要一提姓名,不管是谁都会引着客人到他家,进门喊一声“四婶,有客”,听到回应,便与客人拱手而别。“四婶”是邻里的称呼,显得那么自然、和谐、通性情达礼数,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晨光熹微,各家大门次第开启,出门后,轻轻地把门带上,缓步走到栅栏门,叫值夜班的张叔把门打开,然后消失在晨曦之中。
傍晚进巷,遇见街邻,打一声招呼,推开贴有“谦光受益,和气致祥”对联的大门,进来后随手掩上,到上房给长辈请安,一切遵循古训,不敢有一丝逾越。
上班族傍晚络绎回来,起更时分,张叔就关了栅栏门。但等梆儿两击,已是二更时分,小巷慢慢沉寂下来,宁静得能使人隐约听到声响,细听是老太太念经哩:“嗨嗨弥呀,嗨嗨陀,佛爷保佑俺家没灾祸。”读书声、纺棉声、织布声、小儿啼哭声……声声入耳,此起彼伏。最使人陶醉的是箫声,像浅咏,又像低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