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跟喜 |
|
我国历代文人学者,大多嗜爱金石碑拓之类,藉以著录考释,证经补史;欣赏法书,观摩图像,故有“金石学”之称。金石学可谓中国考古学之前身。
哪些是中国传世最早的金石碑拓,今已无从得知。有据可查者,自西汉开始,已有人考释夏、商、周之铜器铭文,整理竹简、石刻之文字。直到北宋时期,金石学逐渐形成,且有关于金石拓本研究的专著问世,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二书,对金石学之影响可谓金声玉振,故金石学亦被后人称为“欧赵之学”。凡收藏老拓者,应留心欧、赵关于金石之论述,此是了解金石碑拓之源头。
欧阳修家有藏书上万卷,其中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他对这些金石遗文精研细琢,评史论古,写了大量题跋。《集古录》一共收录欧阳修所撰跋尾400余篇,内容涵盖秦至五代间传世之金石文字,除青铜铭文20余篇外,其余皆是对碑刻遗文之评述。
赵明诚的《金石录》涵盖内容更为广泛,钟鼎彝器、碑碣墓志之款识铭文,一应俱有,是《集古录》之后最具真知灼见的一本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分别有目录十卷和跋尾二十卷,跋尾文字多达500余篇。更为世人传颂的是赵明诚之妻李清照为该书作了后序,序中详细记载了赵氏伉俪半生致力搜集的古器物、金石拓本的聚散过程。
可惜的是,《集古录》和《金石录》中所题跋的绝大部分原物和拓本都散失不传,正是因为有了这两部金石专著,我们才能窥知上古三代至唐、宋间的金石碑拓,“欧赵之学”可谓后世藏家收藏治学之启蒙。
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乾嘉学派的影响,加之印刷术和墨拓技术的进步,众多学人乐于隐身金石碑拓中,金石著述纷然而出。考录范围由金石碑拓延及甲骨、画像砖、明器、铜镜、封泥、兵符、杂器等。
至清末民初时,更有大量甲骨等器物出现,罗振玉和王国维成为金石学之集大成者。同时,金石学之研究领域已经推陈出新,关于金石之著述更加系统。罗振玉《与友人论古器物学书》承先启后,详细标记鉴定、传拓、模造、撰述类目。之后有两部集大成之书问世,一是王献唐的《国史金石志稿》,对4854件器物进行甄别与释文;二是稍早之前冯汝玠的《续修四库总目提要金石类分纂稿》,对691篇金石小学著作逐一解题释义。这两部书沉寂半个世纪之久,近几年才得以问世,藏家不可不备。
拓片有新老之别,今人所谓老拓,如何鉴定,不好确定,一般称清以前的拓本为老拓,也有称建国以前的拓本为老拓。概言之,存世唐拓稀少,坊间绝对难以见到。宋拓精美隽秀,民间几乎寻不到拓本真品。明拓讲究纸墨,传世不多。清拓细致巧到,存世不少,清拓以碑刻拓本较多,金属器皿次之。此类拓本分软片和剪贴本等形制。
传世名碑,历代翻刻者甚多,即使老拓,也有时间早晚、真劣之分。如20世纪30年代复制之“三体石经”拓本,虽然模样不错,还是少了原拓之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