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民国课本中看当时的物价 |
|
物价一直是个敏感话题。最近有人抱怨:去年煤价涨了,取暖费跟着上涨;今年煤价降了,取暖费却不跟着下调,这是何道理?
世界上永远不变的是变化。物价变化堪比女人的心情,总是瞬息万变,谁也不知道明儿会发生什么,然而历史却是有迹可循的。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收藏的民国时期小学生课本(下文简称民国课本),记载着一些有趣的数据。从中可见,抗战前期,河洛地区的物价水平还是相对稳定的:李自强家每天买菜需0.25元,张国胜家每月伙食费6.25元;一张平信邮票5分钱,一册小学生课本还不到10分钱……
我们可以比照《鲁迅时代何以为生:揭秘文化名人的生存状况》一书,大概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物价。
据书中记载,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月收入为为400银元,文科教授胡适的月收入为300银元。经济学讲师郁达夫的月薪比较低,仅117银元,所以他总是牢骚满腹。
要是跟鲁迅比一比,郁达夫恐怕会更郁闷——鲁迅靠版税和稿费生活,每月收入高达700多银元!
当时的1银元能买些什么呢?在北京能请客吃一顿涮羊肉,在上海能买7斤猪肉,在洛阳够四口之家买3天菜。老北京的四合院,要是搁到今天,没有几千万元是拿不下来的,在当时,数百银元就能买一套。这样看来,民国的知识分子都是大款啊,几个月工资就能买一套好房子。
不过,知识分子的收入在那个时代是比较高的,我们不能拿这个阶层的收入来比照普通民众的生活。
据民国课本记录,“张营长每月薪金120.29元,王排长每月薪金23.85元,上等兵李占魁每月薪金8.5元”。抗战爆发后,军费逐年递增,与普通民众相比,军人的待遇是比较高的。寻常人家,每月能有十几元收入,那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鲁迅能在残酷的文化围剿之中自行其是,自说其话,坚持自由思考、独立人格,并时不时地接济一下贫困的爱国文学青年,于黑暗的时代洪流中自得其乐。人家能够自食其力,还怕谁?
到1940年以后,国土成片遭沦陷,生产遭受重创,物资稀缺,粮食缺乏,物价就开始打着滚儿往上翻了。一套衣服今年卖2元,明年卖4元,后年就是好几百元……
风水轮流转。如今,知识分子的收入再不能独领风骚了,人们艳羡的是煤老板:煤老板炒一炒煤价,咱的冷暖感受就从表皮波及心里,多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