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背《弟子规》,学《论语》……近年来,我市各中小学深入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节日祭拜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经典神韵,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净化心灵。
市二中学生梅雨鹏通过学习古典文学,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待人彬彬有礼,性格豁达、开朗。有教育专家欣喜地说,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校找到了德育工作的新载体。
1 豁达乐观的“小夫子”
梅雨鹏的语文老师杜全荣开玩笑地称他为“老夫子”,同学们觉得称他为“小夫子”更合适,因为梅雨鹏只有17岁,是市二中高三(6)班的学生。
第一次见到梅雨鹏是在今年9月西工区西下池小学举行的中秋拜月仪式上,当时,他身着汉服即兴登台带领大家诵读《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如图)
市二中校长胡玉敏说,今年教师节他收到了高三(6)班全体学生送给他的节日贺卡,卡上的贺词就是梅雨鹏用文言文写的。
张口能说文言,提笔能写古文,梅雨鹏在课下可没少花时间。他经常利用课间翻看古诗集,在学校时,高效率地把作业写完,回家便畅游“古人世界”。曹植、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是他的最爱,《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是他的枕边书。他很享受古诗词里的意境,常常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情感达到一定高峰时,他甚至可以自己创作诗词来抒发感情。刚开始平仄、对仗还不是很工整,慢慢地,通过学习和练习,他写得越来越规范了。他还省出生活费,花400多块钱买了一套汉服,加入了社团组织,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参加纪念活动。
梅雨鹏最喜欢的古人是白居易和苏轼,他欣赏白居易晚年不争名利、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他深受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的影响,无论考试成绩如何,他都能坦然面对,不喜不悲,以平和的心态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正是因为好心态,他的成绩一直排在班级前10名。
“17岁的男孩子大都很毛糙、浮躁,但是梅雨鹏遇事很淡定,做事很细致,凡事都能看得很开。我认为这与他受古文化熏陶很有关系。”梅雨鹏的同学张雅馨这样评价他。
2 繁体字 高考不主张不提倡
从高一到高三,凡是学生能讲的课,杜全荣都鼓励学生当老师去讲课。梅雨鹏经常主动报名登台讲课,他给同学们讲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常常引经据典,讲得有声有色,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在梅雨鹏的带动下,不少学生对古典文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学习是有帮助的,语文试卷上的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对这些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得分非常容易;对历史学习也很有帮助。
因为对古文化的喜爱,有的学生开始学写繁体字,不但在平时练习时写,在写作业、写作文时也写。
“这个习惯养成后,很难纠正。”杜全荣说。
在高考时能不能用繁体字呢?连续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洛一高语文老师杜保中说:“高考对繁体字的要求是不提倡、不主张。”杜老师说,从往年阅卷情况来看,每年都能碰到五六个用繁体字写作文的学生,繁体字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老师阅卷,结果就是影响得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出现一个错别字扣一分,如果学生对某个繁体字把握不准,写错是要被扣分的。因此,建议学生不要用繁体字答卷,最好使用规范的简体字。
3 传统文化 浸润心灵
现在有些人太浮躁了,梅雨鹏讲了一件事情:有一次放学,他碰到几个小学生和一位老人都等着打车。来了一辆车,老人先坐上走了,结果,几个小学生非常生气,一人一句开始骂老人。梅雨鹏听到后,心里非常难受。他说:“一些传统美德如今在一些人身上找不到踪影,我们应该重视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
胡玉敏非常赞同梅雨鹏的说法,他认为,用国学浸润学生的心灵,用传统文化净化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学校做德育工作,仅靠外围的“堵”是不行的,有效果也只是一时的,还要靠内在的“疏”。怎么“疏”?国学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疏导方法。
对于古文化,我们并不是要全盘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