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书,记载了在城市化浪潮中消失的28个村庄 |
|
□庄学 文/图
《消失的村庄》由洛龙区档案史志局、洛龙区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撰而成,具体的执笔者既不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也不是专事写作的作家,而是手握锄把、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
城市化进程,打破了数千年来以宗族为纽带的乡村结构,农民改变了身份,从一家一户的小院搬进了高楼,也不再从事稼穑而去从事完全崭新的行业,乡野不再有四季轮回的庄稼,袅袅炊烟消散在渐渐崛起的高楼大厦间。村庄消失了,历史却存在,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消失的村庄》的编著者们努力地做着一些实际的工作,出版该书实在是善莫大焉!
社会总是在不停地前行。既然是前行,必然会有所改变,有所摒弃,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是我们民族的责任,《消失的村庄》一书就记录了洛河以南地区村情民俗的一个侧面,资料性极强。
一个村庄历史文化的集合,就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集合,而一个个地域历史文化的集合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标志。本书不是严格按照地方志的格式编写的,而是真实描写一个个村落的形成、发展,内容包括村落形成、村名来历、村情民俗、人物逸事等。俗话说,十里不同俗。这28个村庄尽管都处于洛河以南地区,但是在大的民俗框架下,各村也不完全相同,民俗的演变及其寓意也不相同。
作为一本资料性的图书,书中所列各村的内容简繁不一,一些条目有则长,无则短,文风朴实。从记载中看,新中国成立前,为了避兵灾匪患,村村筑起了寨墙,有的寨墙底宽只有4米多,有的寨墙底宽8米、顶宽4米。在筑寨墙的过程中,村民人人出力,甚至有“陈李寨脾气赖,四十八天起个寨”的说法。村民依托寨墙抗击土匪乱兵,还抗击过日本鬼子,自发地消灭外来侵略者。
这些村志,基本上是由各村的文化人收集、整理、撰写的,语言不事雕琢,原生态的味道浓厚。比如说解放军解放洛阳,“晚上刚喝过汤,下着小雨,城里炮火连天,半个天都是红的”;比如在大集体的年代,“队长敲钟咱上工,一群一群去打哄,一天一天混日头,年底照样去分红”;比如记录村干部廉洁奉公,“大小干部开大小会议从未吃过一顿公家饭,有时开会到深夜,几块烧红薯大伙掰着吃”……这样的描述,较之书面语言的描述,更为生动有趣。
《洛城书事》栏目推出“书香中品读洛阳文化”系列报道,如果您是洛阳籍作家,发表了有关洛阳的作品,或者您是热心读者,发现了有关洛阳的优秀作品,都可以推荐给我们,联系电话:65233686。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