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我儿子9岁,上小学4年级。上周四下午放学回家,他手里拿了两块面包并说是自己买的。问他哪来的钱,他说是捡的。经过我们再三询问,儿子说了实话:“我帮同学打游戏升了级,他给我4元钱。”
孩子爸爸觉得儿子不应该这样做,要求孩子周五早上到学校把钱还给同学。
孩子爸爸的处理方法是不是过于武断简单了?因为那毕竟也是儿子用“劳动”换来的报酬,我想对儿子说:“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但为了配合老公,我保持了沉默。
请问专家,遇到这种事情,该怎样处理?
金巧玲(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省特级教师、十佳园长、幼教专家):
小学生通过帮同学背书包、写作业、打游戏等“劳动”获取报酬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此案例中,父母不同的认识和态度,代表着家长对此类问题的普遍困惑,反映了当今社会传统道德观和市场经济价值观的矛盾冲突。
儿子“劳动”所得4元钱,该不该要?实际上是给我们出了一道两难的选题,即“助人不求回报的传统美德”和 “力币交换的公平文化”,该倡导哪个?
就传统道德观而言,应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美德。家长发现孩子贪图钱财的苗头后,如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拜金、利己的倾向。 但从市场经济价值观出发,用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理所当然,既帮助了别人,又得到了回报。
从未来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来看,今天,我们必须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同时,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市场经济价值观。案例中爸爸的处理方法显然有些过激,也过于简单。我建议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要唱好“三部曲”:
一、肯定孩子:有经济头脑、想赚钱是好事。但同时也必须明确告诉孩子诸如背书包、写作业和玩游戏都是同学自己的事,是不可以替他完成的!使其懂得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二、教育孩子:人与人之间不完全是金钱关系,还有亲情和友情。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应该有报酬。助人为乐不求回报,声誉和魅力就会提升,这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今天你帮助别人收取金钱,明天你也会遭受同样的“待遇”。使其明白助人为乐和按劳取酬的区别,明白财富有限,友情和人格魅力意义无限的道理。
三、鼓励孩子:“劳动”所得的4元钱,到底该要还是不该要,让孩子自己思考、分析,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和处理。
这样,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利于增强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形成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促进“情商”和“财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