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破产姐妹》里有这样的台词:“姐姐戴帽为御寒,二货戴帽学‘酷玩’(乐队名)。”嘲讽浑小子乱戴帽子,装酷不成反成笑料。
在中国古代,戴错帽子可不仅仅是丢脸的问题,还有可能丢官。相传北魏孝文帝见城中妇女戴帽子,便责备守城官员为何不管。官员辩解:“不守规矩的只是少数人。”孝文帝很生气:“难道你认为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吗?”他二话不说,罢免了此人的官职。
有些人可能纳闷儿:天冷了不许大家戴帽子,这皇帝毫不体恤百姓冷暖,未免太无情了吧!
这倒不能怪孝文帝。他迁都洛阳后,一心带领北方少数民族兄弟向中原的汉人学习。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汉人戴帽子,通常是为了显示身份地位,并非为了御寒,不是谁想戴就能戴的。
据《舆服志》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河洛大地的先人就模仿鸟兽,造出了各种头饰。与黄帝血战过的蚩尤,就戴着角一样的帽子。严格说来,这种饰物不叫帽子,它并不包裹整个头部,只是裹住头顶的发髻,古人管它叫头衣。
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4种,其中冠对国人的影响最大。《国语》有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墙倒屋塌,无冠无尊严。冠戴好了叫衣冠楚楚,戴不好就成了衣冠禽兽。
戴冠乃贵族特权,起初只有“士”以上的“官二代”才能戴。贵族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礼成后就可以结婚了。
普通人不能戴冠,只能戴一种用包头巾做的便帽,叫帻。不过也有例外,据说篡汉的王莽是个秃头,戴冠不便,只好先戴帻,再加冠。
北方游牧民族饱受风雪之苦,比汉人“务实”,戴皮帽子保暖。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不许鲜卑人再戴皮帽,可他管得了手下的官,管不了民间怕冷的脑袋。
隋唐时期,帽子的特殊象征逐渐被淡化,官员戴乌纱帽,平凡的读书人戴书生帽,“土豪”也有商人帽可戴。再往后,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逐渐流行到中原。元朝皇帝过冬戴一顶皮帽,上面还镶着珍珠。
清朝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戴帽子。民国时期,绅士学西洋人戴高筒礼帽,拉黄包车的车夫戴毡帽,乞丐不戴帽,只端着帽子讨钱。
现代人追求个性,有人大夏天戴皮帽,扮“犀利哥”,玩儿时尚;有人寒冬腊月露着脑袋,怕帽子压坏了新做的发型。要说还有谁正正经经地按规矩戴帽,大概非英国女王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