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
□冷月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预示着红红火火过年的序幕已徐徐拉开。每到此时,我会想起小时候祭灶的热闹场景,想起奶奶烙的香香甜甜的祭灶饼……
那时候,我的老奶奶还在世,她给我们讲关于祭灶的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督各家各户生活起居、善恶行径的神。每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工作,为了能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说好话,到正月初一带回平安和祝福,人们常常在这一天摆上祭品送灶王。这就是流传已久的祭灶。
我老家对祭灶非常重视,每年这一天都要烙祭灶饼。每到腊月二十三,妈妈早早发好面,烙饼就交给家里经验丰富的两位老人了。一般是奶奶把面揉成一个个圆圆的饼,撒上芝麻,放上糖,放在鏊子上。老奶奶就坐在炉子边负责烙饼,她先把饼在鏊子上稍微加热一会儿,以不粘为宜,然后取下来放在一边,接下来,她取下鏊子,完成第二道工序——烤。她把饼一个个摆在炉子边上,以文火为宜,慢慢翻着把每个饼都烤得外焦里嫩。
将近黄昏,祭灶仪式开始,奶奶贴上灶王爷的画像,画像的两边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在画像前摆上糖果、祭灶饼,口中念念有词,祈祷幸福和平安。仪式结束后,奶奶会把祭灶饼和糖果分给家里的每个人吃,以求来年平安无事。我觉得,香甜可口的祭灶饼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回家
□王朝良
临近春节,有不少同事和朋友问我:“回家过年吗?”我响亮而幸福地回答:“是的,回家过年!”
虽说5年前,我们已在城里买了房子,但每年春节,我和妻子、儿女总是坚持回家过年。
尽管老家的平房,在风雨飘摇中早已破旧不堪,在邻居家漂亮小楼的映衬下,像一只灰头土脸的丑小鸭,可每到春节,我们总要回家小住一段日子。
一朋友不解,打趣道:“春节放假就那么几天,你每年来来回回地折腾,难道魂儿丢在老家了?”
我笑答:“是呀,根在家乡,魂儿在故里。无论走得再远,我们总是走不出亲情的召唤和父母的牵挂。”
我的老家在豫西农村,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自打我记事起,父母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劳地将我们兄弟姐妹拉扯大。
有了小家不算家,只要父母健在,那个生我养我的家才是我心灵的归宿,是我幸福的港湾,是我回家过年的终点站。所以,不管回家的路有多远,春运的车票有多难买,归途的天气多么冷,都难以阻挡我们回家的脚步。
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父母在哪里,亲情和幸福就在哪里!
年味
□毛海红
进入腊月,我似乎听到了新年的脚步声,故乡的年味儿也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一到腊月就进入婚嫁高峰期,娶媳妇的、嫁闺女的,吹吹打打的唢呐声响彻乡村。大人们在村口放条板凳拦下迎亲的队伍,孩子们则眼巴巴地等着迎亲的人发糖果,迎亲的人就会在板凳上放几盒烟,发几把糖果、花生,唢呐队再吹上一番,吹得人们喜笑颜开,这才放行。
过了腊月半,都把年来办。晨曦微露,乡间小路上已有零零散散的赶集人了,当太阳升起时,集市也红火起来,色泽鲜艳的服装、五彩斑斓的年画、大红的对联、美丽的中国结、火红的灯笼、各种各样的烟花,琳琅满目的年货为老街穿上年的新装。
过了腊月二十三,吃罢祭灶饼,祖母和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淘米、磨面、炸丸子、蒸年糕、做点心、炒花生、灌腊肠……家家户户屋檐下挂起一串串绛色的腊肠。炊烟袅袅,整个乡村被浓浓的香味熏染得芳香四溢。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孩子们你追我赶地放着叫着笑着,炮声叫声笑声汇成一片,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硝烟味。“爆竹声中一岁除”,当除夕那震耳欲聋的爆竹声穿入云霄时,年终于迈着轻盈的步子款款而来。
蒸馍
□赵冬霞
年关将至,超市里卖的面食琳琅满目:酱香饼、油饼、千层饼、包子、馒头、豆包等,看着让人垂涎欲滴。老公却说:“咱家还是吃你蒸的馍吧!又好吃,又有年味儿!”
昨天,我向一位经常蒸馒头的阿姨要了发面引子,发上了面。其实,在农村过年前几天(不包括腊月二十三烙祭灶饼),人们都会发一盆面,蒸一笼馍试试手艺,迎接新年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母亲总是先蒸两笼白面和黄面掺在一起的馍试试手艺。为了让我们吃着有味儿,母亲会在馍里包上萝卜丝,这就是素包子。过两天,母亲就开始正式蒸过年吃的馍了。
“又大又白又香的馍出锅了!”我把刚出锅的馍放上餐桌,家人急忙围过来伸手去拿。老公忙制止:“哇,今年馒头改了样,花馍看着漂亮闻着香甜,等10分钟再吃!”美味在眼前,可吃不上,急死人喽……
除夕
□寇俊杰
10岁那年腊月,父亲从外地给我捎回一顶帽子,是皮的,上面的毛光滑柔软。我高兴极了,舍不得戴。终于等到大年三十早上,一起床我就迫不及待地戴上帽子,匆忙吃过饭出去玩儿。这一天,因为这顶帽子,我成了小伙伴心目中的“英雄”,别提多神气了。
晚上,我到别人家看电视。那时候,电视是稀罕物,全村只有3台,最大的才9英寸。因为是除夕,看电视的人比平时多出很多,主人就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我去得晚,站在后面看不清,心里很着急,便顺着墙边挤到电视机前,把脸贴近屏幕,想看看里面的小人是从哪里出来的。正看得起劲,我忽然觉得头上一凉——皮帽子不见了。我赶紧四处找,可怎么也找不到。没办法,我只好哭着回去告诉母亲。母亲听说我的帽子丢了,赶紧和我来到看电视的地方,大声问:“谁见了一个皮帽子?谁见了一个皮帽子?”问了几遍也没人吭声。没办法,母亲只好拉着我往家走。
路上,母亲语重心长地说:“肯定是有人嫌你挡住电视了,故意抓走了你的帽子。那么小一个电视,你挡住了别人怎么看?以后可千万别光想着自己。另外,有了好东西也别显摆。帽子丢了,就当买个教训吧!”
二十多年过去了,每到除夕我就会想起这件事,想起母亲朴素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