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国礼之赵孟书十米长卷老子《道德经》拓片 |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中的这句话,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诠释。日前,承载民族智慧的《道德经》由“重走丝路
洛阳启程”大型文化采风活动第二季“欧亚大陆行”采风团带到丝路沿线各国,继续传递这千年不息的文化。
由洛阳涵墨轩书画拓片公司提供的赵孟书十米长卷老子《道德经》拓片,是本次活动选中的五件丝路国礼之一,它将中国哲学思想、书法艺术、拓片技艺、装裱技艺融于一体,能够很好地代表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
1 《道德经》与洛阳渊源深厚
说起老子,洛阳市民都会有一种亲切之情,确实,老子与洛阳缘分很深。
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他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因为洛阳是东周王朝的都城,老子曾长期在这里生活。”洛阳青年学者郑贞富说。
在担任守藏室之官时,老子阅读了大量书籍,哲学思想日趋完善,从而有了那段“孔子入周问礼”的佳话,也有了孔子对老子“其犹龙耶”的评价。
相传,老子晚年骑青牛西出函谷到关外化胡。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某晚,尹喜独立楼上凝视星空,忽见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途经此地,便拦下了老子,请求其著书立说,老子就写下了《道德经》。
“传说不一定可信,但《道德经》绝对可以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郑贞富说。
2 俊逸楷书赵孟
如果说这份国礼中,老子的《道德经》是思想一绝的话,那么拓片上赵孟的书法则为艺术一绝。
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是元代书法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书风遒媚、俊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被称为“元人冠冕”。
赵孟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复杂多变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不少人认为他字如其人,字体过于秀媚。这种将艺术与非艺术混为一谈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康有为就表示:“世人只道赵字婉转流利,却不知其外秀内刚,六十岁以后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绝无柔媚之气。”
此次作为国礼的赵孟书十米长卷老子《道德经》拓片,所拓的正是赵孟的代表作之一。书写该作品时,赵孟已是63岁高龄。
3 三步走,碑文拓到宣纸上
“制作拓片可不容易,全靠手工完成。”洛阳涵墨轩董事长李三运说,将碑文拓印到宣纸上,需经数十道工序,主要包括三步:第一步,将薄宣纸用水浸一晚,让纸完全浸透;第二步,将宣纸铺到碑上,用刷子刷平,自然晾干;第三步,就是用拓包不断地敲打,需要敲打五六遍,直到字迹清晰,再将宣纸揭下。
“黑底白字,字迹清晰,说起来容易,但哪个环节稍不小心,就会毁了整个拓片。”李三运说。
除去拓片本身的制作工艺,装裱也大有讲究。郑贞富表示,洛阳是中国的书画艺术名城,装裱技艺更是一绝。“这件国礼,‘天地’留白,装裱的平整性很好,光这项制作工艺就足以说明它是件艺术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