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迪亚诺 (资料图片) |
|
1 获奖理由
瑞典文学院日前将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一匹黑马——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莫迪亚诺获诺奖,当然不会像莫言获诺奖那样,在中国掀起新一轮长篇小说阅读高潮,我国读者甚至不少作家都对莫迪亚诺很陌生。洛阳晚报记者问过几个朋友,大部分人承认自己没读过他的作品,个别人说上大学时读过他的《八月的星期天》,如今已没什么印象了。但诺奖结果揭晓,不少文学爱好者还是准备买他的书读读。
那么,这位作家凭什么脱颖而出?其作品有哪些独特之处?
颁奖词中说:莫迪亚诺的作品“唤醒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时期法国被占领时普通人的生活。
颁奖官员称:“诺奖获得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的三个关键词是:记忆、身份、历史。他的书大多与记忆有关,读者可以穿过时间与自己相遇。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只有30页到50页,语言也非常好懂,可以下午读一本,晚上再读一本。”
法国总统府当天发表新闻公报,对莫迪亚诺表示热烈祝贺,称他的创作致力于“发掘记忆的微妙性和身份的复杂性”。
上述颁奖词和贺词,或许能勾勒出莫迪亚诺作品的风格。
2 作品关键词
莫迪亚诺已发表了近20部小说,他和路易·马尔合作的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1975)搬上银幕后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1968年,莫迪亚诺的处女作《星形广场》一出版便备受瞩目。随后,他创作了《夜晚巡逻队》《环城大道》《凄凉的别墅》和《暗店街》等作品,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曾获得法国法兰西文学院小说奖和龚古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曾多次被翻译成中文,代表作有:《暗铺街》《八月的星期天》《青春咖啡馆》《地平线》等。
“记忆”“身份”“历史”“寻找”……这些关键词在莫迪亚诺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在《星形广场》中,犹太人拉法埃尔从法国逃亡到以色列,为的是寻找一片安身之地;《夜巡》中的双重间谍在寻找他的真实身份;《环城大道》的主人公在寻找自己四处流浪的犹太人父亲;《暗店街》更是一篇追踪失落的自我的佳作……
我国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学者余中先认为:“莫迪亚诺不同作品的主人公或是找避难所,或是找往昔,或是找亲人。实际上,他们找的正是人生存的根基、依托和支点,作者触及的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境遇。不过,当莫迪亚诺面对人类命中注定的悲剧性的生存状况时,他没有‘有所作为’反抗,只有悲天悯人的伤感情怀;面对着荒诞的世界,他不像萨特、加缪那样追求存在的价值,而是以敏感的笔触描绘着人之存在的渺小、无奈、悲哀。”
3 代表作赏析
莫迪亚诺的处女作《星形广场》,说的是犹太裔法国青年拉法埃尔·什勒米洛维奇努力寻找自己的身份,他沿着星形广场辐射的六条大街寻找,试图找回犹太人之根,觅得属于他们的栖息地,却进入一个噩梦梦境,最终在星形广场上被处决。这种“寻根”经历,残酷地呈现了犹太人游移无根的命运。
《夜半撞车》是莫迪亚诺又一个回忆与寻找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即将迈入21岁的青年,他只身漫步在巴黎街头,一天深夜,被一辆轿车撞倒,他在诊所醒来后,得到了一沓装在信封里的钞票,而撞倒他的名叫雅克琳娜·博塞尔让的肇事车主却不见踪影。离开诊所后,他按照一个不确切的地址展开调查。通过一系列调查、追忆,往事历历在目。
回忆与寻找的重叠,现实与“幻象”的交织,因为一次深夜撞车事件而突然发生。正因此,主人公开始直面惨淡的过去,他说:“昨天夜里的意外事故并不是偶然事件。它标志着某种断裂。这次撞击另有益处,而且,它发生得很及时,使我重新开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