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事物会遮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无视或看不清身边的风景,正如著名杂文家阚则思所言:“我为自己曾身在洛阳十几年,对它的理解却那样有限、那样肤浅而惭愧。”
洛阳,到底有着怎样的人文积淀?我们该如何解读它的内涵?日前,在新安县黛眉山,河南省杂文协会、洛阳市文联为《河南杂文名家看洛阳》一书举行首发仪式,该书收录了51位河南杂文名家的68篇文章,多为历史文化散文,也有少量诗歌。这些作品为我们读懂洛阳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参照。
一 多文化视角透视
这是一本短而精的文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的文章都不长,却能通过不同的文化视角给人启示。
在《洛阳与许昌的千年之缘》一文中,作者李俊瑶用一种新视角解读洛阳,发人之未见,读来令人兴味盎然;刘彦卿的《甄妃与洛阳的一面之交》,通过一个历史节点来审视洛阳——多少名人曾在洛阳留下脍炙人口的佳话,甄妃当年的惊鸿一瞥,为洛阳历史增添了许多亮点!
同是着眼于汉函谷关(简称汉关),《有多少雄关如铁》一文虚写汉关,实写“关”外“关”内的不公平现象,最后一句“但愿这样的关口越来越少”,赋予这座雄关某种象征意义;《汉函谷关》一文的作者,将汉关化作洛阳某种精神气质的载体,“可以深刻感受到在古老洛阳基因内嵌存的不服气、不甘心,因为它的王朝血统和贵族气质是掩饰不住的,即便在低调的举手投足间,也可以看出源自大家的高贵范型”。
与前两篇关于汉关的文章相比,《楼船将军的“形象工程”》最具现实批判意义,作者笔下的这座汉关,与官员大兴土木、搞形象工程等不良现象联系了起来。
二 重文化内涵阐发
在多角度的透视中,《河南杂文名家看洛阳》中收录的文章,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开阔感,处处体现了作家深厚的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和历史洞见。
以《洛阳“花脉”甲天下》为例,以牡丹为主题的文章数不胜数,很难再出新意。作者岳建国以“全国那么多城市都在续做花会经济梦,但没见哪个花会青出于洛而胜于洛”为切入点,独辟蹊径,层层论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洛阳牡丹文化节的成功“更多依赖的是由洛阳文化和历史编织成的牡丹故事”,在此基础上继续论证,又导出“厚重的历史文化能对现代经济产生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这一论点。随后,作者放眼大千世界,将主题升华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历史渊源,是点花成金、点酒成金的那根指头”——由浅及深、以小看大,面对这样的深度和广度,读者读罢想不点赞都难。
三 厚重文化轻松说
值得称道的是,《河南杂文名家看洛阳》一书并不因触及历史文化而显得艰深,尽管书中不乏史海钩沉和严谨求证。
试看这样的句子:“孔子是比较执着的,他自信‘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此处碰壁,我找别的地方去,不惧艰难险阻周游列国。老子就不是这样了——我的想法你们不采用!我走就是了——不跟你们玩了!”丝毫没有板起面孔说教的样子。再比如洛阳作家孙建邦的《<金瓶梅>中的洛阳痕迹》一文,也是用缜密、活泼的语言,为洛阳方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就在这种深入浅出的阅读中,我们或许更容易读懂洛阳。
从《汉关深辙》的纵横穿越、收放自如,到《二里头——最早的“中国”》的史海钩沉、严谨求证,到《家在河洛》的情真动人、品咂有味,再到《洛阳“花脉”甲天下》的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这本书能让我们思接千载、连通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