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生命的本义是成长,生命就是心存目标积极成长。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曾进行过一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89%的人承认需要为了某些因素而活,61%的人承认他们肯为生命中的某个人或事去死。
那么,心存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某些因素到底是哪些?某个人或事物到底是不是已在身边?答案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这里有一个庞大的价值系统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许应当说是弥漫在我们周围。人生就像走进了一个超大型的购物广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进行一场关于消费的活动。
你可以购买诸如生存、健康、幸福、友谊、助人、自尊、自由、自我实现等的基础价值;
可以购买包括良知、豁达与远见、整体感、惊奇、感激、希望、独立与超然、谦恭、爱、儒雅与和善等的精神价值;
还可以购买例如谨慎、责任、勇敢、自制、可靠、诚实、公正、无私等的道德价值;
当然,写着和平、正义、宽容、参与、合作、分享、忠诚、坚定、权利、义务等的社会、政治,乃至宗教价值也摆在货架上任你挑选。
而这一切都以一份食品、一种友情、一场遭遇、一个信仰等具体价值的形式呈现,并且通过必要的中介价值——比如良好的家庭关系、正常的社会交往、必要的财务保障等来实现。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以其独特的生命视角、冷峻且蕴涵某种智慧的思虑,审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诠释了生命之中某种不曾泯灭的真理。他有这么一段有关生命轻与重的叙述:
“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选择沉重就意味着主动追求生存的意义,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负责任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
这样一种生存方式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外在和内在的两种压力。这些压力使我们活得很累,紧张而又疲惫,而且由于不堪重负或苦苦追求而不可得,往往还会产生痛苦和烦恼,甚至怀疑或否定这样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选择轻松则意味着主动躲避生活的压力,主动放弃人生的追求,蔑视别人所重视的理想、使命、崇高、神圣,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困境所烦,不为责任义务所用。不强迫自己,看破红尘,游戏人生,只求活得随意、轻闲。
爸爸妈妈选择的是沉重。是的,我们有很多的生活负担,把你养育好、教育好就是其中的一项;让奶奶、外公、外婆安度幸福的晚年,让全家过上红火的日子,也是其中的内容。
我们还有各自的人生追求,爸爸希望成为一名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记住学生;而妈妈希望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成功的家长,培养一个出色而又孝顺的女儿。我们尽管压力很大,很沉重,但脚下踏实,内心充实,有着自我实现的追求和满足。
爸爸妈妈拒绝的是轻松。是的,我们不愿意自己成为“多余人”毕巧林,不愿意养成慵懒、麻木、萎靡不振、无所事事的“奥勃洛摩夫性格”,也不愿意选择以物质满足和肉欲满足为主题的19世纪法国“世纪儿”的生存方式,尤其拒绝成为嘲弄一切、亵渎一切、放浪形骸的“垮掉的一代”。因为那样尽管轻松自在,但也空虚无聊。
丧失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人就像被剥去了衣服,抽掉了灵魂,只剩下肉体一具,是没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可言的。
西谚有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
泰戈尔写道:“生命因世界的需要而发现它的财富,因爱的需要而发现它的价值。”
(摘自《爸爸在这里——女儿,请允许我用这种方式陪伴你》 袁卫星 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
(本连载结束,敬请关注下期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