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导游辱骂游客强迫购物”的消息,使旅游业再次被推到舆论浪尖。究竟是导游“恶”还是导游“饿”?如何根治旅游业“病态”?这些问题被众人关注。
当事人 不该骂人,但也很“委屈”
“当时我真的很冲动,不管怎样我确实不该骂人。”这是当事导游小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辱骂游客的视频被曝光后,她随即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骂人当然不对,但小陈表示她也有不少“委屈”。小陈告诉记者,她当天所带的团是一个“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游”的低价团,合同上签的就是“旅游购物团”。“我是按合同带团的。在回昆明途中,按合同要进几个购物店,这引起了部分游客的不满,说导游黑心,还骂我、讽刺我。”小陈说。
小陈坦承,像这样的低价团,只有游客多购物,自己才能拿到带团的酬劳。“如果团费是交够的,导游应得的报酬旅行社就给了,(那么)该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专家 导游“恶”实质上是导游“饿”
记者了解到,“不合理低价”是引发此次事件的核心问题。国家旅游局监管司负责人指出,低于成本价销售旅游产品,必然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在低价经营的恶性循环中,游客掉入团费低价、购物高价的陷阱,导游甚至成为“鱼鹰”,高压力带团,服务意识全无。
专家指出,眼下的旅游业竞争可以用“惨烈”二字形容,导游“恶”是旅游市场竞争畸形的产物,实质上是导游“饿”。劳资关系不规范、薪酬体制缺少保障等使导游职责本末倒置。
业内人士 劳资关系不规范,导游成了“导购”
“当前,旅行社与导游之间劳资关系不规范,大多数导游不仅享受不到固定工资,在带团前甚至要交‘份子钱’,还没带团出发,就得自掏腰包垫钱。”从事导游多年的朱女士说,这种运作模式,只能让不少导游成了“导购”,“用心”引导游客购物或其他消费,竭力追求“返点”。
朱女士还指出,尽管“不合理低价”甚至“零团费”在旅游业已不是什么秘密,但还有很多人出游时只看价格。“图便宜的消费心理让部分消费者习惯选择便宜的线路,这也使商家在新旅游法之下仍有机可乘。”
尽管有新旅游法和一系列地方法规,但长期以来旅游市场乱象并未治本。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指出,法规条文不少,但是相关部门没有管,让监管频陷滞后与无力之中。
热点微评
别让“导游骂人事件”重演
□白靖利
尽管涉事导游及旅行社都已受到严惩,若不能根治以“强制购物”“强制消费”为代表的低价竞争甚至“零团费”“负团费”旅游市场乱象,类似事件还将继续上演。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对旅游乱象的整治不能仅仅对导游吊销执照了之。监管部门应该向前走一步,不仅抓好“事后监管”,还要抓好“事前规范”。导游需要强化职业道德、服务标准和服务意识,靠强制、责骂甚至威胁都是咎由自取。游客除了积极维权、善于维权,也应明白,在市场规则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