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指望一纸车贴就能改变所有人的驾驶习惯,就能让所有道路变得秩序井然,但每当看着车贴上的那几个字,能让我们少一分急躁,多一分耐心;少一分计较,多一分包容,也许就够了。
昨天,晚报发布《洛阳好司机文明驾驶公约》,并发起“文明驾驶 洛阳有我”公益车贴发放活动,广邀市民来当洛阳好司机,在我市引发强烈反响,呼应者众多。晚报的这个邀约,真是很有必要。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05万辆,机动车驾驶人达141万,其中仅2014年就新增11.9万辆机动车,新增17.4万机动车驾驶人。很显然,车越来越多了,路越来越堵了,而按照去年这个速度发展下去,车只可能更多,路只可能更堵,路上的摩擦与纠纷也势必变得更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倡守规矩、讲文明,就不显得多余。
这只是其一。就像记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我市约三成司机曾“路怒”,近一半司机有过不文明驾驶行为。这个比例可不低呀!当我们议论别的司机遇到突发状况为啥暴跳如雷时,说不定自己也曾如此“路怒”过。
说实在的,对于许多司机而言,他们平时不一定就是性格暴躁的人,那为什么一旦开车走在路上,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呢?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看不惯有人加塞儿,看不惯有人随意变道、强行超车,凭啥让着他们?于是,我们就不难看到你别我我也别你,看到你稍慢一点儿我就不耐烦地按喇叭,看到你抢道我就穷追不舍……
确实,这样那样的开车陋习,是该受到批评甚至惩罚,但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甚至破口大骂、拳脚相加,就一定好吗?不从自身找原因,只从外界找理由,继而斗气斗嘴动手,说不定到头来,既解不了气,还会承受不能承受之痛。
关于“路怒”者,有人说就像印第安故事中的“熊”:传说印第安人常把涂有蜂蜜的石头挂在树上,熊看到后会举起爪子碰石头,受力摇摆的石头就会打到熊。被激怒的熊,会越来越用力击打石头,石头的“反击力”越来越大,最终把筋疲力尽的熊击倒了——看似气势汹汹,其实是笨得可以。
不可否认,“路怒”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理解。心理专家说交通拥堵、驾驶空间局促会让人易焦虑,不安全的驾驶行为会让司机易愤怒;医学专家则认为“路怒症”是一种病,并将其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不管咋说,“路怒”的危害很大,受到伤害的也不见得只是别人。
驾车其实就是驾驭自己,开车本就不易,驾驭自己更难。这次晚报发放文明驾驶公益车贴活动,我们当然不太可能指望一纸车贴就能改变所有人的驾驶习惯,就能让所有道路变得秩序井然,但每当看着车贴上的那几个字,能让我们少一分急躁,多一分耐心;少一分计较,多一分包容,也许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