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同样处在这个食物链中,真的就没有损失吗?
小满当天,晚报的“小杜图说节气”发了一个版的照片。我看了,第一感觉是美,但再看看文章,真让人产生一些忧思。
文中说,近几十年,生态系统变了,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杀死了所谓的“害虫”,也杀死了以“害虫”为食的“益虫”。《洛阳晚报》记者最近在孟津、新安等多地拍摄,难觅青蛙、瓢虫、蜘蛛的身影——人类同样处在这个食物链中,真的就没有损失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
前几天,我路过滨河南路,在河堤下的一片野地里走了走,意外地在一株植物上发现了七星瓢虫,它们正忙着吃植物上的蚜虫,速度非常快!瓢虫是蚜虫的克星,很多人都知道,但在城市里,有多少人见过这样的场面?
城市里那些既整齐又干净的绿化带,谁也不能说看起来不美,但从某种角度看,会不会感觉缺少了一些“生命力”?每年到了某个季节,晚报热线常接到市民的求助电话,哪儿哪儿的树上生虫了,怎么办?请绿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去打药啊。我们早就忘了,其实那些虫是有天敌的,只是,它们的天敌去哪儿了?
前不久看了一本书叫《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书中主人公木村秋则是一名普通的果农,他立志要栽培无农药、无化肥的苹果,为此坚持不用农药,努力捉虫,努力除草,可惜连续多年一无所获,直到他在去山里自杀的时候,忽然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大自然里的植物长得那么好,是栖息在这片土地上所有生物合作的结晶。木村秋则于是也让自己的果园变得“野”起来,任草长,由着虫儿飞、青蛙蹦跳……最终收获了“奇迹苹果”。
事实证明,被消灭的害虫,能够轻易卷土重来;在食物链更高级别上生存的那些益虫,却不容易返场。破坏生态平衡的代价,在木村的苹果园里可见一斑。
还记得新华社记者多年前的一篇新闻散记——《香港“原生态”启示》。其中提到,香港的不少山保持着“原生态”,决不轻易改变原生态环境。近几十年,香港努力建设原生态郊野公园的目的,放在首位的是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其次才是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娱乐和教育设施。
种苹果不打农药,让城市尽可能“原生态”——这当然不好办,想想也觉得太理想化,但有一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那就是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和我们一同生活在这里的还有很多“邻居”,如果它们都过得不好甚至生存不下去,我们的未来也难言乐观。
不知道洛阳还有多少野地,真希望它们能“野”下去,让瓢虫在那儿安静地吃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