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刚走出城堡,印第安人就看见了她,但他们无动于衷,因为他们不知道她要干什么。在他们看来,这个姑娘是不可能被派出来执行任务的。
伊丽莎白装出很镇定的样子走进了房子,两分钟过去了,印第安人还是纹丝不动。
城堡里的人提心吊胆,生怕印第安人朝她开枪。当他们看到她抱着火药桶重新出现时,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伊丽莎白抱着火药桶飞奔起来,很快穿过了开阔地带。
就在这时,印第安人突然意识到了她在干什么,一时间枪弹如雨。
由于伊丽莎白跑得实在太快,印第安人一枪也没有打中她。
伊丽莎白跑进城堡,把那桶火药放下,大家纷纷跟她握手,表达对她的敬佩和赞赏之情。女人都能这样,男人更应该“不成功则成仁”。
紧接着,印第安人发动了猛攻,但遭到了城堡里面密集火力的反击,一直打到天黑,城堡都坚如磐石。
后来,英国殖民者的援兵到来,城堡里的人得救了。
这只是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殖民者跟印第安人斗争的一例。事实上,北美殖民史和早期的美国军事史,就是一部尽最大可能把最多的白人武装起来并让他们随时上战场打仗的历史。比如普利茅斯殖民地在1633年就规定,每个成年男子必须拥有1把火枪、1条子弹袋、1把刀或剑、2磅(1磅≈0.45千克,下同)火药和10磅子弹。
这些民兵的动员速度很快,他们的这种作风延续了下去,所以,在后来的北美独立战争中才会出现“一分钟人”。
在欧洲,统治者非常不愿意让他们的臣民掌握足以发动叛乱的武器,但是在北美殖民地,出于自卫和打猎的需要,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有武器。
身在欧洲、远隔重洋的君主鞭长莫及,根本就禁止不了北美殖民地的居民拥有武器,只能听之任之。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对公民普遍有权持有武器这一原则做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其中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安全所必需的,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
两三百年来,这种人人都有权持枪的传统在美国人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哪怕在美国校园枪击案频发的今天,政府想禁枪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除非修改宪法。
对于欧洲殖民者来讲,他们对印第安人的看法也不完全一样:在英国殖民地的边民眼里,一个最好的印第安人就是死掉的印第安人;而对于法国殖民者来说,一个最好的印第安人则是一个臣服于法国的、信仰天主教的印第安人。
虽然英法双方对印第安人的看法不同,但他们在北美洲的野心是相同的:英国人希望在北美洲建立一个英国的北美,法国人则希望在北美洲建立一个法国的北美。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从1756年至1763年,欧洲爆发了“英法七年战争”,其实这场战争一直打到拿破仑时代才结束。有人讲,这称得上“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双方除了在欧洲兵戎相见,还在北美和印度大打出手。其中在北美的战争,被称为“法国——印第安人战争”。
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崭露头角的。
英国成立俄亥俄公司表面上是为了经商,实际上是为了征战。法国人在伊利湖的岛上修了一座城堡,以此为落脚点,向内地前进。
当时,一群法国人和印第安人来到现在的匹兹堡,发现了几个英国人,立即把他们抓了起来,送回自己的城堡。
针对这件事,一个亲英的印第安部落抓了几个法国商人,把他们送到宾夕法尼亚,英法两国的交锋就此开始。
当时,英属殖民地的民兵少校华盛顿被选中执行一项任务——造访法国人的城堡并要求他们从英国的地盘上撤军。
这项任务很棘手,执行者需要勇气、谨慎和充沛的精力。这些素质,华盛顿恰恰全部具备。
于是,华盛顿带着一名法语翻译、一名印第安语翻译,一路向北,途中要经过400多英里(1英里≈1.61公里,下同)没被开垦过的荒野。
在路上,一个叫吉斯特的人加入他们的队伍,巧的是,他对这片荒野的情况很熟悉。
不久,又有4个人加入队伍,其中两个是印第安商人。
(摘自《世界历史很有趣:袁腾飞讲美国史》 袁腾飞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