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莴苣,是在《格林童话》里。说有一个孕妇,想吃巫婆园里的莴苣,她的丈夫便三番五次去偷,最后一次被巫婆抓到。巫婆说,莴苣可以任意吃,但生下的孩子必须给她。巫婆给刚出生的女娃取名“莴苣”,将她养在阁楼里。莴苣姑娘长到16岁,有一头长长的头发,巫婆想上阁楼时,就会在下面喊:“莴苣,把你的长头发放下来。”然后,巫婆抓着长发上楼。这一幕被一个王子看见了,王子也抓着头发上了楼,与莴苣相爱。巫婆发现后,把王子扔下楼,王子的眼睛被荆棘刺瞎了。后来,带着两个孩子流浪的莴苣遇到了王子,莴苣的眼泪滴进王子的眼里,王子复明了,一家人回到王子的国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格林童话》产生于19世纪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莴苣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格林兄弟的家乡应种植着许多莴苣。看《莴苣姑娘》时,我才六七岁,想象不出莴苣的样子,只感觉它很美,有大西洋气息。
现在知道,莴苣是越冬菜,多长在长江流域,这也是我少年时没见过莴苣的原因。我有个湖北文友,她说她妈妈看见空地就要种上几棵莴苣,她也特别爱吃莴苣,吃叶,吃茎,连莴苣皮都吃。我惊讶,那么粗的皮怎么吃?她说,皮揭下来,切成细丝炒肉,吃起来筋道得很,有点儿香,带点儿苦,别有一番滋味。莴苣苦,是因为它含有莴苣素。
莴苣的茎绿莹莹的,上面掰掉叶子的地方像竹子的节。茎的顶端,叶子抖擞地支棱着,很精神。剥了皮的莴苣,绿得叫人的眼泪都想掉下来。我想起一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在大地的眼里,一棵莴苣就是一棵小小的独立的树。
据说,莴苣是魏晋南北朝时传入我国的。叶用莴苣叫生菜、春菜,茎用莴苣叫莴笋、香笋。有一年春天去信阳,在一家饭店里,看到有鲜嫩的莴苣,我说来一盘“炒莴苣”。老板问:“什么叫莴苣?”我给她指指,她恍然大悟地说:“是莴笋啊……”
叫莴苣很洋气,叫莴笋很诗意,叫生菜呢,又仿佛白衬衣、蓝裙子的青涩时光。一种生命,可以有多种姿态,多种呼唤,不论哪种,都是本体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