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除了娶媳妇,最热闹的当数送喜面。
小时候,我最喜欢听到的消息是“谁谁家生孩子了”。这不仅意味着不久后又会多一个胖娃娃陪我们玩,还意味着我们又可以吃到喜面了。
白色、细长的面条上浇着花花绿绿的卤子,这卤子和平时在家里吃的不一样,里面不仅有大块的瘦肉和豆角、平菇等时令蔬菜,还有用热水泡开的海带、黄花菜。最让我垂涎欲滴的是,用五花肉裹了面粉炸成的肉丸子,咬一口满口生香。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么一碗喜面,在我们眼里的诱惑,想想就知道有多大。
那个时候,哪家生了孩子,全村人都会沉浸在添丁进口的喜悦中。生孩子的第三天,邻居自发地去“看孩儿”。当然,“看孩儿”不能空着手,要么带上一包红糖,要么带上鸡蛋、挂面,要么干脆送个红包。
这一天,当了奶奶的女主人会乐得合不拢嘴,风风火火地在家里张罗着,招呼众人帮着做喜面——做上百碗的喜面可是不小的工程呢!支锅的、生火的、择菜的、换面条的,大家早就分工明确。
小孩子也赶来凑热闹,在人群里跑来跑去,一会儿抓一把择好的青菜,一会儿偷一个肉丸子塞到嘴里。于是,便有骂孩子的声音传来,不过大人不会动真格骂孩子——在喜庆的日子里,谁会跟一个孩子生气?那骂声里分明还带着笑呢。
喜面做好后,小伙子们便上场了,他们负责一户户地送喜面。一个方盘里放四碗喜面,挺重的,一趟趟地送下来,两只胳膊会累得不听使唤。不过累归累,却没有一个人叫苦——说不定哪天就轮到自己当爹了。
也许是带了喜庆的味道,喜面吃起来很香,细细品味,有一股柴火燃烧时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忙完一切,主人刚刚坐下喘口气,几只手猛地伸过来,用锅烟子将主人的脸涂得面目全非。听奶奶说,旧时医学不发达,婴儿死亡率高,据说抹了锅烟子,主人变得面目狰狞,则可吓跑鬼怪,保护婴儿。当然,后来人们沿袭这个旧俗,更多的是图个热闹。
自从离家上学,一晃几十年没有在老家待过了。上次回老家,恰逢村东头的小胖喜添贵子,我不由得咂摸着嘴,欣喜地说:“我好久没吃过喜面了,这次要好好吃一碗。”母亲忍不住大笑道:“现在哪儿还有喜面,都是上饭店去吃酒席,既方便又省事,现在早就不是那个年代了。”
是呀,现在确实不是以前那个年代了,但是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庄,我还是很怀念幼时的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