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的七月,雨水大、热量足,正是秋庄稼和瓜果疯长的时节,如果没有大的旱情,农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农事可做。
大学时代的暑假,几乎都是从七月初开始的,提前买票、拿几本书、拎几件衣服……几百里的路程,我一般都是晚上到家。
几个月不见爹娘,不见大黑(我10岁时开始养的一只中华田园犬),互相稀罕过后,我便跑到厨房看看娘准备的晚餐。
嫩玉米面汤(用刀把鲜嫩的玉米粒儿削到锅里,煮开后放入白面糊糊)、烙馍、青椒炒鸡蛋、大葱、荆芥,食材全部出自自家的田地,暑假第一晚的菜单多年不变,只是弟弟、妹妹越长越高。
将烙馍卷起来,咬一口馍,喝一口汤,我吃得津津有味,“谁谁谁又给你提亲了”,这件在娘看来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却充耳不闻,以至于被娘怀疑“大学里的饭一定不好吃”。
其实,大学里的饭不难吃,上大学期间,我净增身高10厘米就是明证。
头天晚上,我不接娘关于相亲的话茬儿,并不影响娘第二天中午继续提供农家美食的积极性。
第二天5点多钟,娘会去赶集。走前,她到床边交代我去忠诚叔家换一斤豆腐,让弟弟带着我去菜园里摘一个不太老的倭瓜(有的地方叫南瓜),顺手掐一把荆芥……
我知道,娘这是在为中午的臊子面备料。
快到中午的时候,和好面之后,娘会把一块五花肉煮熟,捞出来控干,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块,把豆腐切成丁,把南瓜切成稍大一点儿的丁,再把一把粉条放进肉汤里泡发,然后准备葱、姜、蒜、干红辣椒丝、鲜花椒叶等。
热锅凉油,放入干红辣椒丝、鲜花椒叶烹出香味,把五花肉炒出油来,加适量酱油,起锅入盆备用;
清洗炒锅,把豆腐丁炒成金黄色,把葱丝、姜末、蒜片放进去轻炒,然后把五花肉连同炒出来的油和南瓜丁一同入锅,加盐翻炒几分钟;
最后一道工序是把肉汤连同泡发的粉条一同入锅,烩20分钟收汁,滴小磨香油少许,农家臊子面的臊子告成。待面条出锅后,浇上臊子,拌点儿荆芥……
娘打小不吃荤腥,却总能把农家臊子面做得如此精心。
30多年过去了,农家臊子面余香犹在。
收笔一刻,心头一热,明日回乡看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