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韩霖 见习记者 刘嘉仪 通讯员 申社彤 实习生 王亚鸽 文/图
市民王利民珍藏了22张地契,其中最早的为清朝同治年间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王利民说,他想展示这些地契,让更多市民了解这些老物件。
在20多年前搬家时发现22张老地契
在王利民家中,记者看到,这些地契大小不一,其中清朝时期的有5张,民国时期的有17张。这些地契大多是韧性较强的宣纸制作的,由于年代久远,其中部分地契破损严重。
记者注意到,这些地契中有官方印制的,也有民间私拟的。其中,一张清朝宣统三年的地契保存得最完整,上面书写的内容清晰可见。
王利民介绍,1990年,他第一次搬家,在整理东西时发现了这些地契。“在一个白色的布袋子里,装有很多破旧的纸张,我打开一看,正是这些地契。”王利民说,“里面最早的一张地契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我觉得这些东西应该挺有历史价值的,舍不得扔掉,就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自1990年至今,王利民多次搬家,但他宁可舍弃老桌子、旧柜子、织布机等“大件儿”,也要将这些不起眼的地契保存下来。
这些地契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你看,这张地契上盖有官印,这是‘红契’。”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指着那张清朝宣统三年的地契照片说,“这下面还有中间人,他们在上面签字画押了。”
“这个人名下面的‘小十字’就是‘押’,是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是契约的中间人画的。”王支援说,“一般来说,中间人都是同村或同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长、族老。”
“有官府的印章和族长的画押,这个契约就具有了很强的法律效力,买卖双方也可以放心了。”王支援说。
王支援说,地契一般分“红契”和“白契”两种。“红契”是由官府验契并加盖官印的,并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税金;“白契”多为百姓之间的“私契”,无官府的官印,也不需要缴纳税金。
“一般来说,‘红契’的法律效力远比‘白契’要大。”王支援说,“‘白契’在清晚期出现较多,那个时候国家动荡,政权不稳,税收管理也较为松散,人们就通过签‘白契’来逃避一定赋税。”
王支援介绍,即便是签了“白契”,违约者也极少,这也体现了契约双方的诚信精神。
“地契是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史料,真实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价值、交易方式及管理制度等,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王支援说,“小小的一张薄纸,却记载了厚重的历史。”
地契多为纸质,不易保存,但具有文化、历史价值,因此也具备一定的收藏价值。“随着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这类纸质地契的数量也越来越少,持有这些地契的市民应该妥善保存。”王支援说。
纸质地契应该这样保存
“与瓷器和青铜器相比,纸质地契在保存时需要特别注意。”王支援说。
王支援介绍,保存纸质地契的重点是防潮、防火、防虫。“宣纸吸附性较强,裸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吸收水分和灰尘。最好用塑料薄膜将它包好,放在干燥、透气的地方。天气晴朗时,可以打开透透气,切记远离油烟和火源。”王支援说。
在保存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樟脑球,达到驱虫的作用。另外,应尽量避免折叠,最好采取平放的方式,单张宣纸可以卷起来,放在笔筒或纸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