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河 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0月8日 星期
【娜说河洛】
“河洛饮食文化溯源”之

这蜀黍不是那蜀黍
□记者 张丽娜

都怪这东西名儿太多

今日寒露,吃点儿啥呢?

洛阳乡下地里的玉米已经收完了,来碗排骨玉米汤应该不错,汤汤水水,润肺养胃。听说多吃玉米对眼睛也有好处。

洛阳人管玉米叫“蜀黍”,玉米棒叫蜀黍棒,玉米面叫蜀黍面。

这个叫法其实不太科学——蜀黍本是高粱的别称,玉蜀黍才是玉米的原名。

怪只怪玉米这东西名儿太多:北京人管它叫棒子,东北人管它叫苞米,四川人管它叫苞谷,还有些地方的人管它叫大芦粟、幼米仁……

这就像你本名李四,熟人非叫你小四、孬蛋儿一样。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各人有各人的叫法。

相比之下,洛阳人的叫法最简单。直接把“玉蜀黍”简称为“蜀黍”,虽说不太严谨,但作为一种语言习惯,倒也可以理解。网友们甚至把“怪叔叔”喊成“怪蜀黍”,娱乐一下,别太较真,认真你就输了。

东西贱不是坏事儿

玉米是好东西,但不是稀罕东西。

清代《客窗闲话续集·秦良玉遗事》里有一句关于玉米的评价:“此贱而易成之物。”说它贱,是因为这东西好种易活、粗放茁壮。当然了,物以稀为贵,这种撒几粒长出来一片的粗粮确实不值钱。

玉米并非我国原产。五百多年前,欧洲探险家哥伦布在美洲发现了这种果实呈金黄色的农作物,甚感好奇,把它引种到了欧洲。

中国人是从明代开始种玉米的。据《平凉县志》《本草纲目》等书记载,一开始,种玉米的人不多,玉米产量少、金贵,大伙儿觉得它稀罕,称其为“玉麦”“西天麦”。后来“玉麦”铺天盖地,长满中华大地,到了清代,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口粮。

你渴望吃点儿啥呢

至于玉麦为什么被改称为玉米,有一个传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慌忙逃难,途中饥饿难耐,有人献上黄面窝窝头。人饿极了,吃啥都香。慈禧太后捧着窝窝头,倍觉可爱可亲:“此物既然能为皇家解饥,就叫它御米吧。”御米谐音玉米。这传说信不信由你。

现代人很少吃窝窝头,但在早些时候,窝窝头一度是人们的主粮。

据老辈人讲,几十年前,搅一锅浓稠的黄面汤,煮上几块香甜的红薯,便是洛阳人的美味。那时候,粮食匮乏,窝窝头就咸菜,能吃饱就谢天谢地了,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若有幸吃到一口肉,人能高兴一整天。

匮乏逼人节制,节制发酵渴望。现代人天天白面大肉,渴望尚未酝酿成熟就已被满足,反而不容易感到惊喜。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