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他乡,思念故乡,想的不仅有家人,还有家乡的美食。西晋时,在洛阳做官的浙江人张翰,就被家乡的特色菜“莼羹鲈脍”勾起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西晋文学家张翰,才思敏捷,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有一年,东吴中书令贺邵的儿子贺循奉命到洛阳任职,乘船经过张翰的老家吴县时,在船上自弹自唱,张翰正巧路过,就上船拜访贺循。两个人虽不认识,但一见如故,聊得火热。当张翰得知贺循要去京都洛阳时,便说:“我也有事要去京都。”他连家人都没通知,就跟着贺循去了洛阳。
到达洛阳后,张翰被独揽朝政的齐王司马冏任命为大司马东曹掾。为官期间,他看到朝政一片混乱,很苦闷。一天,他在庭院里散步,看到阵阵秋风吹落红叶,想起了家乡吴地的莼菜羹和鲈鱼脍等菜肴,强烈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人活着就要活得自由自在一些,怎么能为了做官而一直住在数千里外的异乡呢?”于是,他脱下官服,悄悄离开洛阳回到家乡。
张翰辞官回乡的第二年,司马冏被长沙王司马乂杀害。司马冏的党羽两千多人都受到牵连,只有张翰幸免于难。
在成语“莼羹鲈脍”中,“莼”指莼菜,“羮”是浓汤,“脍”则是切得很细的肉,“莼羹”“鲈脍”都是江南名菜的名字。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莼羹鲈脍”后用来比喻人们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