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名很高冷
前几天,我在洛阳真不同饭店尝到一道新鲜菜:金齑(jī)玉脍(kuài)。
现代人十有八九念不全这个菜名。这不奇怪,因为这个看起来复杂念起来高冷的名字是古人起的:齑,指切碎的腌菜、菜酱;脍,指生鱼片。金齑玉脍乃视觉系叫法,说白了就是金黄色的菜酱搭配玉白色的生鱼片。
鱼嘛,古今都有,把一条鱼片了就是玉脍。
金齑怎么做?北魏《齐民要术》中有相关记载:把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捣碎,用醋调成糊糊。它又名“八和齑”。
洛阳曾是北魏和隋代的都城。按说,京城里应该不缺这道菜,尤其是尊贵的皇帝陛下,想吃什么张张嘴就行,但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偏要大动干戈,坐着龙舟跑到江南去吃,说那边的口感更地道。有道是不作不会死,最后他被叛军勒死在江南行宫。
做法真复杂
齑,早在东周时期就出现了。
深秋是做齑的好时节。据《周礼》记载,当时流行的五齑(又名五齐、齐通齑),是用切碎的菖蒲根、牛百叶、大蛤、小猪肩胛肉、蒲茎腌制而成的。
汉魏时期,齑又添了一种新做法:捣碎了用盐腌,然后加醋调匀。
唐宋往后,有用齑做汤的,有拿齑当面条浇头的,也有专门用来蘸食生鱼片的。
做齑的食材,数不胜数,韭菜、杂麦苗、菊苗、生甜瓜、嫩藕、菘菜、萱草嫩苗、萝卜、莴苣、白菜……各有用途,各有拥趸。
宋代《事林广记》里有一道“脆红藕齑”:嫩藕切丁,焯水,用牵牛花汁染红,拌上盐、醋等制成齑。
光是用牵牛花汁染红这一步骤,就足够艳丽、风雅。现今虽然吃不到,但可以凭想象感受一下,完美!
身价变化大
齑起初是种奢侈品。在周代,它作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常常出现在洛阳王室贵族的宴会上。
后来,它就不值钱了,沦落到跟如今的腌咸菜差不多的地位。现代人若是顿顿啃馒头、喝凉水、就咸菜,自然是穷得没法子,不得不凑合。
宋代往后,谁要是常吃齑,十有八九也是因为囊中羞涩,吃不起更好的菜。
洛阳安葬着一位宋代文学家,叫范仲淹。他小的时候,爹死了,娘改嫁了,他只得省吃俭用,每天熬一锅浓稠的粥,待粥凝固后切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
范仲淹后来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人,这段心酸往事也被扒了出来,广为流传,于是有了“断齑画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饮食简单、生活清苦。
成语“朝齑暮盐”“黄齑淡饭”也是类似的意思。
世上没有不变的菜价,只有难消的执念。
心态好,金齑玉脍也好,黄齑淡饭也罢,都能吃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