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啥都能涮
霜降已至,吃涮羊肉的好日子到了,有道是“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羊肉大补,涮着吃,得劲儿!
电影《四大名捕》里的捕快们,没事就喜欢围在一起涮羊肉。古人有那么爱吃火锅吗?
要我说,这个可以有。
考古学家在辽代墓葬中,发现了主题为“我爱涮羊肉”的壁画:3个契丹人团团坐,拿着筷子涮火锅,桌子上摆着装满羊肉的铁桶,还有盛着调料的盘子,哥儿几个吃得大汗淋漓、热火朝天。
这证明,古代的少数民族兄弟很爱吃火锅,活着没吃过瘾,死了还惦记着。
宋代人林洪则在《山家清供》中说,吃火锅不是少数民族的专利,汉人也好这一口。
话说某年雪天,老林得了一只兔子,大喜,遂将兔肉切成薄片,腌了一下,烧了一锅滚水,“入汤摆熟”,涮着吃了。涮兔肉红艳艳的,好比晚霞,美其名曰“拨霞供”。
老林涮完兔肉,还惦记着涮羊肉,广而告之:火锅是好东西,海纳百川,啥都能涮,除了兔肉,“猪、羊皆可”。
看着挺美 吃着更美
羊的出现早得很。据《周礼》记载,在周代,羊肉是供桌上必不可少的祭品。洛阳是东周王城所在地,是王朝祭祀的中心,不用怀疑,小肥羊遍地跑。
“羊大为美”,这是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的。这“美”,自然不只是看着美,吃着更美。
有一种传说,认为涮羊肉跟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有关。忽必烈率军南下,人困马乏,吩咐部下宰羊吃。厨师怕他等着急,飞刀片下一堆薄肉片,在沸水中涮了几下,捞出,撒盐。忽必烈吃了赞不绝口,取名为“涮羊肉”。
后来,蒙古人的爱好成了全国人民的爱好。待到清代,涮羊肉已经火爆宫廷,风靡民间。
相传,嘉庆皇帝登基时,用一两千个小火锅宴请宾客!康熙、乾隆也举办过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席上也有羊肉火锅。
清末《旧都百话》概括了这个时期的美食现象:“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
干部放羊 非同凡响
火锅器具,早在涮羊肉之前已有。
大约五千年前,我国已有类似火锅的小陶灶。
春秋时期有一种小铜鼎,鼎内铸有隔层,下层放炭火,上层涮肉,方便实用。
汉代火锅更精致。当时有名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可供单人吃火锅使用。
有肉有锅,唐宋时期,火锅开始盛行。有钱人常请客吃火锅,活跃气氛,联络感情。
有个名叫裴度的唐代国家干部,退休后住在洛阳午桥庄(今洛阳城南)。他的私家别墅名叫绿野堂,堂后有片青草地,人唤小儿坡,裴大人雇了一个人,专门在坡上放羊,没事他就坐在那儿看羊吃草,边看边赞叹:“芳草多情,赖此装点耳!”
可以想象,这些羊不光是用来看的,也是可以用来涮的。白居易、刘禹锡等名人都是绿野堂的座上客,我很想问问他们喜不喜欢吃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