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陷入停工风波9个多月的涧西区黔川路终于被强制回填了,但根据晚报记者调查,类似情况在我市还有很多。对此,众网友议论纷纷。
看过晚报,@黎明晓光叹道:本来搞的是便民工程,到最后成了给市民添麻烦,何必呢?
当然,各种“路晾晾”虽终将回填或完工,暴露的问题不能一埋了之。@鸿雁滑翔率先发问:相关法规或文件早已颁布,为啥不按章办事?@六安王锋对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质疑:工期一拖再拖,是不是招标时对投标者的实力没有考虑充足?
然而,在@讨厌葱姜蒜的姐姐看来,问题不难发现,关键是“谁来管”:总说“上级部门”“相关单位”,具体谁在负责,这是应该首先厘清的权责关系。相比于谁来管,@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认为“谁想管”更值得深思:怕就怕踢皮球啊!
值得注意的是,“路晾晾”一遇媒体曝光就解决也是不正常的现象。@张栩翔指出,监管方应及早出手,别总等着媒体曝光:自己的活儿自己干,否则还设监管部门干啥?@江西青年张敏建议:这说明目前官民沟通的渠道单一、作用小,应积极拓展民声通道等。
“其实说来说去,都是一个制度问题。”@洛阳好备T认为,“路晾晾”的症结一是规划、审批制度的执行度不足,二是监督制度的单向性。“关于市政施工的各项制度,本质上仍是体制内运作。老百姓既不能参与其中,也没有话语权,施工方和监管方自然无所顾虑,任性而为了”。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