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这些问题,不是没有办法,不是没有标准流程,而是在于,市民对此不了解,相关单位也懒得说明白。
看晚报,市民孙女士买了一提甜牛奶,但其中一瓶发苦,孩子喝后有“烧胃”感。更让孙女士郁闷的是,苦牛奶的检测一拖再拖,终因放置时间过长等因素而无法进行。经销商随后承诺,孩子若因喝了苦牛奶出现健康问题,责任由经销商方面承担。
折腾了十多天,苦牛奶的“身世”之谜始终未解开。虽然经销商有负责到底的承诺,但孙女士告诉晚报记者的一句话成为许多市民的共鸣——就是想要个检测结果,就那么难吗?
综观此事,孙女士之所以无法获得检测报告,首先是因为对检测流程不了解。最简单的,苦牛奶应该送到哪儿检测?检测要求有哪些?孙女士在碰壁中大概搞清楚个中环节了,却也错过了检测时限。
“门外汉”总是糊涂的,那职能部门呢?孙女士称,青年宫工商所一名工作人员曾打电询问事情进展,按照该工作人员的提醒,她将喝剩的苦牛奶密封后放入冰箱。几天后,这名工作人员却说“有近一周好奶也会变质,检测估计做不成”。奇怪,这个提醒为啥不早说?
之前答应将苦牛奶送检的超市负责人在要求孙女士“等几天”后,却告知她“质监部门不接受个人的检测申请,只有工商部门出面才行”。那么问题又来了,工商人员是否该早些告知孙女士送检流程?
该工商所一名负责人表示:只要该超市出售的同批次生产的牛奶具备相关证照和手续,就视其合法,那么,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这批牛奶从生产到销售都合法,苦牛奶也就“合格”了?
晚报的《记者跑腿》栏目开办已久,帮市民解决了许多难题,但若留心便不难发现,不少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简单事情复杂化。解决这些问题,不是没有办法,不是没有标准流程,而是在于,市民对此不了解,相关单位也懒得说明白,导致最后绕弯子或者“踢皮球”。
质量检测更不同于市民的其他诉求,拖上一两天就可能无法进行,不过,如果没有检测结果就意味着少了一份直接证据,市民在遇纠纷时就会处于不利地位。
不是每名消费者都有火眼金睛。在检测技术日臻完善的当下,市民在对商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质量有质疑时,让他们摸清送检门道,并能获得高效的反馈,是项必须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