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大雪节气。天冷好养膘,人都爱吃点儿有油水的、甜丝丝的东西,譬如涮羊肉、蜜汁红薯什么的。我的邻居炒青菜,都要多放一勺糖。
糖是好东西,苦辣辛酸得靠它调剂。碰上爱吃糖的人,洛阳人常开玩笑:“这人肯定是小时候吃苦吃多了,才恁好吃糖。”
那么,糖是啥时候有的呢?
▶▶含饴弄孙,乐享天伦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制糖的国家之一。
起初的糖叫饴糖,类似麦芽糖,多是拿米、麦芽熬制而成的,形态不一。
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皆有关于饴糖的文字记载。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制糖方法很详细,如今仍有一些小作坊沿用古法制糖。
洛阳曾是北魏的首都,可以想见,这儿的饴糖必是极好的——封建时代尊卑分明,好东西自然要进献皇宫,给皇上一家享用。
至于北魏皇帝爱不爱吃糖,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东汉的马皇后应该是很爱吃糖的。
有个成语叫“含饴弄孙”,出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知政事。”意思是人老了,懒得管那么多了,就想含着饴糖哄哄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马皇后是东汉明帝的老婆,身份尊贵,要啥有啥,可她的“退休”理想只是抱着孙子吃块糖,可见糖对于她来说相当有吸引力。
▶▶上等石蜜,献给皇上
除了饴糖,古代还有蔗糖。
东周时期,人们已试着用甘蔗制糖。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感叹:“胹(ér)鳖炮羔,有柘浆些。”“柘浆”便是从甘蔗中取的汁。
晋代出现了“甘蔗”一词。有个叫嵇含的人说:“……甘蔗……颇似竹……笮(榨)取其汁曝晒数日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
这个嵇含来头不小,他的爷爷是西晋洛阳城顶级文学社团“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嵇康。
嵇含提到的石蜜,是一种固体蔗糖块,在当时属奢侈品,只有王公贵族才有机会享用。史载,闽越王曾向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敬献“石蜜五斛”,哄得刘邦很高兴。
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制糖技术的发展,蔗糖制品遍布京城洛阳内外,石蜜也就不稀罕了。
▶▶留点儿甜头,多点儿想头
唐宋时期,制糖技术继续发展。
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曾派人到印度学习高级制糖法,掌握制造红糖和白砂糖的技术。
据说,在唐代东都洛阳的市面上,有卖大扁饧(饧,同糖)、马鞍饧、荆饧等各式糖块。有一种“李环饧”每斤卖60文,不是一般的贵。
为啥恁贵?因为此糖是用武臣李环家的独门之法制成的,特别香甜。据说当时有个人,晚上路过绥福里,见有人在做新式糖“李环饧”,他特别嘴馋,第二天赶紧跑去买,没过多久,“李环饧”就风靡洛阳。
有人吃糖,一口气吃到腻为止;有人吃糖,浅尝辄止。
相传,晋代画家顾恺之爱吃甘蔗,人家从头吃到尾,他则从尾吃到头,旁人问其故,答曰:如此越吃越甜,“渐入佳境”。
留点儿甜头,多点儿想头,你看,艺术家就是不一样,吃糖也能吃出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