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贵抱拳道:“只恐恶徒图谋不轨。”
“若真有人行刺乃是朕不德,阖当自审,不可以猜测加罪于民。朕驰骋沙场无往不利,怎可避一区区草莽?你如此戒备,是欲朕受世人耻笑乎?”
张士贵忙挥手撤兵。
眨眼间那翩翩小舟已到近前,船上有一普通船夫,做摆渡兼打渔的营生。他头戴斗笠,身穿粗衣,脚穿芒鞋,满脸胡须,瞧不出年岁。他立于船头奋力摇橹,一看就是操船的行家,逆水而行也十分轻快。船夫远远看见岸上的人,只不过天子一身戎装,他还以为是打猎的富绅呢,见大家齐刷刷地看向自己,忙摘下斗笠朝大家挥舞致意。
李世民仰天而笑,也摇晃着马鞭向他还礼,回首对众人道:“朕能与民同乐,岂不是莫大美事?”
“此乃陛下圣德所致。”杨恭仁、阎立德等人连连称颂。武照在车上见皇上都向船夫致意了,竟不顾礼仪掀起纱帐,站在轼木上兴奋地挥舞着锦帕。
船夫见有女子向他打招呼,越发得意,摇橹摇得更欢畅,一时兴起,放声高歌——他的声音有些嘶哑,还带着浓重的洛阳口音,可唱起民间小调来别有一番滋味,那悠扬的歌声让岸上众人听得分明。词句不算讲究,皆是你侬我爱、郎情妹意之词。
杨恭仁不禁蹙眉,垂首道:“无知野民村词俚曲,实在有伤风化,望陛下海涵。”
李世民毫不介意:“《诗经》三百,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连圣人都不讳言,将其归入风雅之列,有何不妥?”说罢望着远去的小舟,也随船夫的曲调哼唱起来,还真朗朗上口,于是问道:“杨都督,你可知这歌的名字?”
“这……惭愧惭愧。”杨恭仁虽是洛州父母官,但整日忙于政务,哪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
“你们谁知道这歌名?”李世民转而问在场众人。
大家一阵交头接耳,最后,有个操本地口音的兵卒战战兢兢地回答:“此乡间俚曲,是专门唱给心上人的。歌名叫《媚娘》。”
杨恭仁一听这歌名愈加惶恐:“臣治理洛阳教化不严,致使狂徒以淫词艳曲唐突妃嫔,死罪死罪。”士兵说得明白,这歌是向心上人求爱的,一介船夫竟唱与皇帝的女人,岂不是天大的不敬?
“哈哈哈!”李世民非但不怒,反觉有趣,跑到车边说,“你这小娇娘当真惹人喜爱,百姓都要与朕来争。”
武照脸上羞红:“早知如此,不该向那狂徒打招呼。”
李世民戏谑道:“不怪那人对你动心,只怪你容颜动人。这首《媚娘》词句倒也不错,干脆朕给你改改名字,以后你就叫武媚吧。《诗经》有云:‘月出照兮,佼人燎兮。’‘照’字虽好,终是言女儿家的端庄仪态。似你这般活泼妩媚,再没有比‘媚’字更贴切的。”
“武媚……媚娘……”她郑重其事地默念几遍,不禁喜欢——媚娘媚娘,妩媚如花,永伴帝王,从此,大唐宫中多了个宠冠群芳的武媚娘。想至此,武照当即跪下,郑重其事地磕了个头:“臣妾谢陛下赐名。”
李世民见她将玩笑当真,不禁仰天大笑;杨婕妤、张士贵、阎立本乃至宦官宫女也忍俊不禁,都觉得这位新入宫的小才人十分可爱。唯独杨恭仁低头不语——他年近七旬,见多识广,在诗歌上见地颇深。以“媚娘”为名的诗歌古已有之,南朝宫廷曾有《舞媚娘曲》,昏庸亡国的陈后主就曾写过“淇水变新台,春垆当夏开。玉面含羞出,金鞍排夜来”的句子。卫宣公筑新台偷纳儿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趁夜私奔,这等风流韵事的靡靡之音,岂入大雅之堂?圣上把这轻浮的曲名赐给照儿,这孩子在他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武照毕竟是杨恭仁的外甥女,其他人自然不会想太多,只顾讨皇帝高兴。
在旁侍立半晌的陈玄运见天色已晚,皇帝仍流连忘返,想催他回宫又不敢扰他兴致,眼珠一转,上前道:“圣上狩猎颇丰,又在洛水岸边与民同乐。不过,民夫所唱的终是村歌凡品,昔日汉武帝游幸河东,曾作《秋风辞》。陛下圣德远迈汉武,回宫之前何不留诗一首纪念今日之事呢?”他摸透了李世民好功名的心思,提议作诗,又委婉地表示作完诗就该回去了——陈玄运不愧是宦官第一人。
(摘自《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 王晓磊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