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与人类相伴的历史已有数万年。远古人把苔藓等物塞在中空的石头或贝壳里,浸满动物油脂,制成可以燃烧的灯火。
东周时期,河洛先民瞄上了盛食物的家伙——陶豆(图③)。陶豆圆盘高柄,把油脂放在上面的圆盘里,插上一根灯芯,就可以点火照明,持柄行走也方便。
洛阳博物馆里的这两盏东汉铜灯,就是从豆形灯演变而来的。
这盏铜雁足灯(图②),好似大雁的一只爪子撑起灯盘。古代没快递,大雁是信使,鸿雁传书代表思念,“雁足”乃书信的象征。古人“事死如生”,铜雁足灯在主人生前陪其度过漫漫长夜,又随主人一起下葬,寄托了生者的怀念,沟通阴阳两界。
另一盏铜灯(图①)的灯柱,是单腿跪坐的仆人,其右手擎起灯盘,腮帮子鼓鼓的,像青蛙一般俏皮,可见汉代青铜铸造技术已相当高超。
汉代的物品素朴大气,既实用又美观,由这两盏灯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