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河洛评谭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9月2日 星期

小孩子能否明白“大道理”?
□本报新闻观察员 洛谭

如此回应,当然不是不爱孩子,通常是因为没有交流感情的习惯与技巧。

开学了。这两天,在各个学校门口和微信朋友圈中,总能见到不少泪别的父母与孩子。现在如此,过去亦然。

想起自己第一次离家上学,虽然只是去郑州,但妈妈仍在上车的最后一刻哭了起来,对比自己当时的一脸尴尬,真有点儿“慈母养儿儿不孝”的意思。

当然,家长都很爱孩子。不论离别时的状况如何,家长大都对孩子的表现很欣慰。比如,有家长感慨“孩子今天哭得像个泪人,哄了好久才走”,有家长说“我家孩子跟没星秤一样,着急把我撵走”……前者为孩子的不舍而感动,后者则为子女的独立而欣慰。

离别总让人不舒服。只是,孩子们真能理解离别时的感情吗?或者说,何时会对这种感情有比较深的认识呢?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个对离别的理解,让不少年轻人痛呼“没有早些感觉到”,觉得自己愧对了父母的感情和付出。

大家一向爱说,东方人的感情是含蓄的。中国家长和孩子打电话、发短信时,“吃饱穿暖”“别心疼钱”是相互问候时说得最多的内容。这种细腻的感情固然让人回味,但想一想,是不是少了点儿纯粹的感情乃至情绪的交流?毕竟,家人,是做感情交流最适合的对象。

想起自己曾见到的一个场景:一名年轻妈妈送女儿到校门口,小姑娘很乖巧:“谢谢妈妈,妈妈再见!”也许这话是老师教的,因为校门口也有别的孩子这么说。问题在于,妈妈的回应让人没想到:“咿呀,啰嗦啥,赶紧去吧!”如此回应,当然不是不爱孩子,通常是因为没有交流感情的习惯与技巧。

前两年收视率一度问鼎的《爸爸去哪儿》系列节目,也为大家展现了曾被臆断“啥也不懂”的孩子们常常拥有超乎父母想象的理解能力。从孩子们的口中和实际表现来看,小孩子也能懂得“大道理”,比如对父母的温存、体贴、感恩与爱。

教育孩子“成才成家”之前,绕不开“成人”。如何做人?细化到实际中,就是要理解种种人际感情、处事道理。论及给孩子讲“大道理”的方式,也是一门需要钻研的学问。在这一点上,一些明星父母提供了不少范例。例如,借家中花草的生长、凋零讲述生死等。方式很多,核心是要讲究技巧,填鸭式的说教早已被证明只会适得其反。

话说回来,孩子早些理解离别的感情有什么用呢?我认为,也不必想得那么远。或许,能因此获得孩子的深情拥抱,每月多接几个孩子打来的问候电话,也是不错的回报。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