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寻找、救助走失老人,乃至防止老人走失,不只是儿女的事,公共服务也当发力。
25日是洛龙区李楼镇齐村老人张菊香的95岁生日,可到今日,她已走失21天了。连日来,老人的子女、百余名村民和辖区派出所民警寻找老人未果。
老人走失,儿女们的担心和难过可想而知。今年10月9日,民政部下属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研究报告》,首次发布我国老年人口走失的总体情况。报告显示,全国走失老人一年在50万人上下,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约为1370人。事实上,平日里身板硬朗、脑子也清楚的张菊香老人走失,更大程度上是意外。而多数老人走失的主因,在于失智:老人照顾自己的能力减弱,容易走失,家人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问题。
及时寻找、救助走失老人,乃至防止老人走失,不只是儿女的事,公共服务也当发力。面对儿童失踪问题,今年5月,公安部上线了中国版“安珀警戒”——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建立了针对儿童失踪的全国性警报机制和群防群治体系。那么,是否也可以建立一个寻老版的“安珀警戒”?老人走丢后,只要接警或接到救助信息,就启动警报,动员公共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寻找、救助老人。
不过,让黄手环戴到更多失智老人的手腕上,则是更现实又管用的办法。
2012年,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联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我的父亲母亲”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推出“黄手环行动”公益项目:为有走失危险的老人和家属免费发放形状和佩戴方法类似手表、用无毒塑胶制作而成、内部可以放置身份识别卡的黄手环,帮助走失老人早日回家。这让很多人开始认识这种手环。
小小手环,能发挥大作用。今年8月,有市民在涧西区江西路上发现一位走失的老太太,协警赶到现场询问老人的姓名和住址,老人说不清;在谈话中,协警发现老人左手腕戴有黄手环,这才顺利联系到其家人。
前两年,老城区相关部门与某机构合作,为辖区70岁以上老人发放2万余个黄手环。今年,晚报“咱爸咱妈老友聚乐部”也为读者发放过黄手环。
当然,与需求相比,这种零散的发放活动作用有限。其实,黄手环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储存信息——家人为老人自制手环,也是个办法。
黄手环的功用,也需要公众有更多了解,否则,即使看到街头有戴黄手环的老人,恐怕也不会主动上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