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
娜说河洛
“你的百戏 我的杂技”之

俺就爱看耍杂技
□记者 张丽娜 文/图

唐代胡腾舞木俑(摄于洛阳博物馆)

唐代彩绘黑人舞俑(摄于洛阳博物馆)


你不愿意俺愿意

中国杂技兴于汉,盛于唐,起初流行于贵族圈子,是权贵们用来耍排场、搞气氛的娱乐消遣项目。

宋代往后,它放下身段,一猛子扎到民间。

我认为,这个趋势的助燃剂,是金字塔顶端那一小撮人的审美偏好;发动机,则是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

唐代华丽高调、张扬大胆,人们热爱冒险,追求刺激,要的是热烈和热闹。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对肉体力与美的推崇达到极致,女的不吝抛头露面,男的不惧刀口搏命。惊险刺激的百戏,与这种时代精神一拍即合,顺利走上巅峰。

宋代雅致低调、内敛温厚,人们讲究稳妥,注重实际,要的是平静和平和。一个欣赏汝瓷、病梅的文化圈,八成看不惯“哗众取宠”的百戏表演。

在洛阳编著《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好像就对百戏表演不太感冒。

某年正月,东京汴梁(今开封)有百戏表演,宋仁宗带着妃子们登上宣德门城楼,看女相扑手摔跤,看得哈哈大笑。

女子摔跤是民间流行的杂耍项目,场面香艳刺激。司马光不喜欢,认为这种表演太低俗,有伤风化,上书提醒皇帝注意形象,还要求禁止女相扑手当众表演。

宫廷审美并不等于民间审美。在汴梁的勾栏瓦舍,在洛阳的街头巷尾,杂技照样热热闹闹地耍着。

老百姓喊话司马光:你不愿意俺愿意。俺整日忙生计,没工夫计较雅不雅,只要女相扑手逗我开心我就买单。

人们高兴就可以

勾栏瓦舍,也叫勾栏瓦肆、瓦子乐棚,相当于古代的歌舞厅、戏院,是宋元时期的主要娱乐演出场所。

勾栏是瓦舍里设置的剧场。打个比方,瓦舍类似于剧院,勾栏类似于剧院里的舞台。

为啥叫瓦舍?因为观众“来时瓦合,去时瓦解”,寻欢而来,乘欢而散。

当时,许多优秀杂技节目从宫廷流入民间,经过民间杂技班子的传承改良,推陈出新,迎合市场好赚钱。

洛阳是北宋西京,跟东京汴梁一样有许多勾栏瓦舍,常见的杂技节目有数十个之多,高空荡秋千、挑水走绳索……表演时观众爆满,掌声雷动。

明清两代,杂技被视为不入流的玩意儿,宫廷中几无相关记载。杂技艺人流落江湖,或是在街头卖艺,或是在戏院里跑龙套,生活清苦。

或也因此,中国杂技艺人有极大的适应性,大到万人广场,小到一席之地,皆可施展绝技,险中求稳,动中求静,平中求奇。

也因为在民间接了地气,有赖于人们的喜爱及杂技艺人对这门艺术的探索,中国杂技才得以发展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艺术终于在人民的手中重生。作为中国杂技的重要发源地,洛阳杂技扬眉吐气,走向各地:赵岭高跷、长秋竹马、二鬼摔跤广受欢迎,洛阳籍杂技演员频频在国际杂技比赛中获奖。光是孟津一地,便有1000多个杂技团体、1万多名“耍杂技的”。洛阳隋唐百戏城的新节目——《隋唐百戏传奇之万邦来朝共贺岁》,在第三届中国杂技艺术节上大放光彩。

无论是耍杂技的,还是看杂技的,尽可以挺直腰板说一句:“我愿意。”

如此甚好。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