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
河图洛影
穿越千年说金银

耳中明月珠
□记者 刘婷 文/图

明代金耳坠

明代累丝金耳坠 重21.3克,分上下两部分,形似灯笼,精美华贵。

唐代金耳环 重17.55克,样式受波斯萨珊文化的影响,上部为环状,表面镶嵌了宝石,中间为球形,表面装饰有金珠,下部为塔形,工艺精湛。


女子都爱美。上学时,每每读到“耳中明月珠”“耳著明月珰”等美妙的诗句时,便也想戴上漂亮的耳环,像《陌上桑》里的罗敷和《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那样美得不要不要的。可惜我怕疼,至今没有扎耳朵眼儿。

前几天,在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里看到展出的古代金耳环时,我被它们深深吸引,忍不住想了解耳环的前世今生。

中国人戴耳环的习俗,最迟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耳环最初叫珰,也叫珥,多用金银、玉石等制成。东汉刘熙在《释名》里说:“穿耳施珠曰珰,兴于蛮夷,盛于华夏。”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最先戴耳环的是少数民族。

明代《留青日札》里说:“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原来,戴耳环最初并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警戒,对女子的行为进行约束。

因此,思想开放的唐代女子很少戴耳环。有专家研究发现,唐代文献中几乎没有唐代女子戴耳环的记载,在传世的唐代画作和出土的唐代壁画中,也很难找到戴耳环的人。

到了宋、明时期,女子开始流行戴耳环,连宫中的嫔妃也不例外。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里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那时耳环在女子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因为耳环的存在,我们能读到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忆把明珠买妾时,妾起梳头郎画眉。”古人用明珠指代耳环,更带有一种美好的情愫。

于是,耳环纯粹成为一种为美丽加分的饰物,至今长盛不衰。

(本稿件配图均摄于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